第4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晋江文学现象

——《星光》2023年第2辑序

黄良

时光散漫如点滴雨露,看似不露痕迹,不经意地洋洋洒洒,按既定节奏频率循序递进,渐行渐远地迈入21世纪20年代的第4个年头。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前,晋江人冲破计划经济的禁锢枷锁,秉承大航海时代一代代先民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精神,再一次扬帆启航、乘风破浪,远涉南洋诸岛和中国台港澳地区,谋生异域他乡;海外赤子趁势回归祖地故土,兴办“三资”企业。海内外晋江人以发展生产、富裕生活为共同目标,万众一心,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艰苦卓绝、砥砺奋进,“无中生有”地将一个“一穷二白”农业穷县的脚下这片贫瘠土地,创建成为具备先进制造业的开放式国际化品质城市、位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四的Ⅱ型百万人大城市,共同铸造“晋江经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今年有两个值得晋江文学界特别提及的标志性事件——

一是《星光》创办45周年。在并不遥远的1978年,百废待兴,文学晋江处女地尚待有志者去开垦。李灿煌、陈启初等老一辈文学先驱,以发现培养晋江文学新人为已任,创办了《新光》综合性文学杂志(《星光》文学专辑的前身)……45年,相较于有1305年建置史的晋江,的确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由于有了《星光》这么一个平台,文学晋江的团结之鲜明旗帜,高高飘扬在八闽文化的天空,猎猎簇簇、铿锵发声,音律远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传到了南洋岛国、美洲澳洲……中国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莅临晋江,这位见惯文坛风急浪高、风云变幻的文学大神,甚是惊诧于一个县级文学杂志的长年坚守、一群老少男女晋江人对文学创作的一片痴心,欣然为之题词“星光闪烁”,诚挚嘉勉,表达敬意。

二是蔡其矫105周年诞辰。履历的年轮回到了1918年,这一年农历岁序戊午年,晋江紫帽山麓园坂村诞生了一位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归侨诗人蔡其矫。蔡其矫8岁远渡重洋去往千岛之国印尼泗水,11岁独自回国求学,16岁到上海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8年义无反顾奔赴延安,1941年雄赳赳气昂昂身临太行山抗日前线……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谱写了大量诗篇,为当代中国诗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蔡其矫一生追求精神成长,当然也崇尚精神充实与肉体牵绊,活得既朴素纯真又丰盈满足。他的作品文如其人,丝毫不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白,与社会耿直对话。蔡其矫独具一格的存在,至今成为不少诗评家青睐有加的研究对象,煌煌有“蔡其矫学”发展态势。

文学创作水平高低纯属写作者个体劳动,本人笔力优劣一言难尽,考验作家的方方面面积累。文学圈子里相互提携、互相交流,足以整体推进、共同提高。这些年,晋江多次以“五店市正月笔会”为题举办各种大型文学雅集,邀请一批批全国各地著名作家亲临切磋指导,采写大量反映晋江题材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全国性权威报刊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本辑《星光》编发了今年7月份中国作家、书画家“走近磁灶窑”采风创作活动的部分作品,这些文章有些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海内与海外》等主流报刊发表过,编者特地选登其中几篇作品以飨读者,旨在通过全国著名作家对晋江山川风物、名胜古迹体察入微的观察,对侨乡大地人文习俗和经济产业的现场考察与论证描述,展示如何巧妙处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借鉴名家写作方式,提炼生活元素的这个交流办法,将会促进晋江作家群体更主动积极贴近和深入晋江火热的现实生活,树立叙写身边人周边事的创作信心。

刚刚消息传来,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3年度新晋会员名单,晋江赫然有6人上榜。至此,工作、生活(居住)在晋江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达23人之多。相对于全国2800多个成建制县市区而言,绝对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这,就是文学的“晋江现象”。

(作者系晋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级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省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