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艺
用我手中的笔画一个泉州,注定要用上我的一生。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已经习惯了用笔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而用文字处理工作中的事务,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对这座城市一种理想的表达。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这一支笔也转化成了面前双手敲击的键盘,于是,描绘大泉州的蓝图,已不再仅仅是白纸黑字的简单笔画。我总是努力让自己每天过得充实,不亏欠于时间,更不愧对于这座城市对我的厚爱,让我可以尽情享受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一切。
其实,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手中都有一支画笔,不仅记录着自己生活的点滴,更在为这座城市添光加彩,或挥洒着青春,或释放着激情,或展示着豪迈……
他们在田地里耕种着,坦然舒心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春来播种,秋来收获,总能见到一番繁忙的景象。那节节攀升的枝芽,总会将新风染绿,将透明的空气烘托得更加暖和。不管是艳阳高照,或是暴雨狂泄,那些骄傲的庄稼都会扬起一个又一个笑脸,衬托得画里的泉州绿意洋洋。
我们已不再为粮食而操心。于是,“不安分”的泉州人开始寻求商机,搭上生意的舞台,爱上了拼搏,享受着赢的乐趣。下海,成了多数泉州人共同的选择,也成了他们彼此间交流的语言,更成了他们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民营经济热火朝天,各式企业大放异彩,商人也成了泉州对外表达的代言人。一帧帧珍贵的照片定格在历史的瞬间,连成一长串的回忆。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时;从过去步履蹒跚,到现在掷地有声;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东亚文化之都;似乎,我们的历史当中,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繁盛。这是泉州的企业家们画出来的泉州,是他们画出宏伟的经济版图和热闹喧哗的刺桐新港。
当然,其间少不了辛勤忙碌在一线的工人们,正因为他们有着饱满的劳动热情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才使泉州有了这么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他们凭着一双双巧手,或是穿针引线,或是精致包装,于是有了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引领泉州的发展。即使他们不在工厂里面待着,也始终不安于现状,纷纷投入到重大项目建设当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艘艘远洋巨轮疾驶远方,一架架重载货机翱翔天空……这样的画面,充斥着美好与和谐,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优美的画卷铺展而来。如今,泉州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经济稳步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民生安居乐业的步调更为扎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足。
东海新区崛起,跨海大桥醒目,泉州开发区和泉州台商投资区两翼齐飞,晋江县域经济继续领跑。一系列重要决策的背后,是一帮人夜以继日地对未来进行规划和描摹。从古至今,从宋朝到当代,无数的泉州人及新泉州人,都在用他们的手,以及手中那一支有形无形的笔描绘着泉州——一个东方秀色可餐的古城、一个南方繁华依旧的新港。
清源山越来越美、韵味无穷,闽台缘博物馆延续着人们缠绵的思绪,西湖的粼粼波光将我们的念想牵引到古老的西街和屹立千年的东西塔。清源山下,老子的面容依然慈祥,清净寺的大门仍旧敞开着。这是一个多么开放的城市啊!一条条道路铺上沥青,一排排树木整齐有致,刺桐花开在美丽的春天,市标喷放着喜庆的泉水,浇灌着一天好过一天的生活。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满是欢笑,在外的游子也纷纷奔走相告,期待着早日回归。城市和县域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一座座大桥连接着彼此的心境。城市已不只是城市,更是温馨的家。乡村也不再是乡村,它们更像是城镇的素描,即便是黑白的线条,却依然勾勒出青春的色彩。就这样,我拿着笔,描绘着清澈的蓝天、流动的云彩和闪亮的阳光。我不以画家的姿态,却以文字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个个最为传统古老的方块字,让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浓缩在里面。我用心去阅读这座城市,潜心做一次精神的遨游,遨游在广阔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天马行空。
我多想用我的笔画一个泉州,记录这样的泉州——一个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幻着、更新着的泉州。我想,这一定要用上我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