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锦恋
《说文解字注》解释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在泉港山腰盐场看盐,我才悟出其中的奥妙来。
盐卤从大海来,看似粗犷,却是细腻的过程。海水的质地,决定了盐卤的质地,不是每一片海域都是盐的故乡。海浪拍岸,碧波远行,我们寻常看海,总有远航与离别之感。然而,在山腰,惊涛拍岸的时候,海水是“冲”上山腰来的,它想要靠近山腰。
泉港因其是泉州天然良港而得名,山腰湾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里,东海、南海密度洋流在历史的长河里相互冲刷,海底多种稀有元素冲刷上海平面,与陆地的微量元素相遇了,多种元素约好了似的汇聚在这里。海与大地的相遇,不在岸边,在海里。我们看到海水与沙滩在嬉戏,海水与沙滩却悄悄地在进行自我洁净。泉港人说,这片海域的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元素,适合制盐。于是,海水成了山腰人“靠海吃海”的宝藏——海盐的原材料。
天生曰卤,从海水里得卤,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腰采用的是古老的“洗卤”法。古代有很多关于盐的诗,“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呈现的是古老的洗卤煎盐工艺。《福建盐业志》记载:“明末清初,惠安产盐地七馆六乡一百八十一户,山腰四十九户。”当时采用的还是“洗卤煎盐”方法。洗衣、洗地、洗菜……我不曾想,还有洗卤的。从前的卤是洗出来的,人们把海滩上含盐量高的海泥刮起,集成堆,再用海水反复冲洗出卤水。泥中洗卤,成卤百斤,煎盐不超过二十斤。“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洗卤带着苦,卤水煎盐,盐带着杂质。
如今山腰盐场的盐却以洁白、咸鲜著称,这里面有一半功劳来自于“七步走水”得来的天然之卤。
在大路上行驶数公里,路旁尽是盐田。我们抵达山腰盐场的时候,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被誉为“天空之镜”的盐田,没有天空的影子,也没有盐工的身影,安静得只有它自己。盐田的样子很天然,盐坎是泥泞的小路,积着连日的雨水,路旁几座古老的石头房,石头房旁边的电线杆贴着天空。一望无际的盐田,静静地接收雨水。盐坎间,许多大小不一的盐坨,披着黑色的膜,肃静得很。你看不到盐卤,看不到结晶池,看不到盐,但是,它们就都在这里。
蓄水池、蒸发池、结晶池都在这里。“冲上来”的海水,经盐工的慧眼识水,通过纳潮沟,进入蓄水池。纳潮是山腰海盐制作工艺的第一步,将潮水引入蓄水池是第二步。山腰畲族文化馆收藏着一辆完整的水车,村里人说,曾经有一阶段,他们用水车引海水入池。海水进入蓄水池,经过多个蒸发池,才诞生了高浓度的卤水,这是山腰海盐制作技艺的第三步。盐田中有许多是蒸发池,我曾经以为这些蒸发池都是一样的,因为航拍图中看起来它们整齐如一,现在才知道,它们是有自然落差的。人们传唱不息的“七步走水”,原来就是利用蒸发池自然落差,按步放卡,逐丘转卤,通过日晒,让海水浓度达到制盐的最佳水平。在这里,盐卤不是“洗”出来的,是“走”出来、“晒”出来的。在蒸发池里,海水、大地、阳光以最舒适的姿态相互包容,从容地等待最适合的卤。
海水通过蒸发池,“走”出盐卤,到达结晶池,这是第四步。结晶池看着很土,却是精致的。把盐民的手,从煎盐的火热里解放出来的,就是结晶池。结晶池使用前,会先经过洁净卤水的洗礼,结晶池的世界,与海水始终亲近。结晶池的底部有陶瓷硋片,硋片的使用减少了山腰海盐的杂质。结晶池周围以石砌,小闸以木制,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保持海盐最初的味道。人们在结晶池里旋盐,与阳光一起促成原盐的诞生。
人生曰盐,海水要走到人类的舌尖上,经历了漫长的里程。从洗卤到逐丘转卤,古老却又是精心翻新的。大海选择了山腰,山腰盐场敞开胸怀,天地水合一,沉淀了最天然的卤、最天然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