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徐源:

用音乐为特殊孩子谱一曲自信之歌

夸张的肢体动作,是她的一种语言,让一群特殊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展现风采;重复无数遍的动作,是她的一分力量,向每一个特殊的孩子传递着艺术的美;学生点滴的进步、贴心的举动,是她教学路上无穷的动力。 她是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唱游与律动学科的老师徐源,她用音乐为学生谱写一首自信的歌!本报记者 欧阳霆 陈巧玲

双向奔赴的爱

昨天,记者来到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午的阳光穿透玻璃洒进舞蹈排练厅里,学校舞蹈队的10多名学生正在为助残日活动练习舞蹈《少年郎》。每一遍彩排,他们的脸上始终带着自信灿烂的笑容,跟随鼓点,手中的扇子一张一合,动作整齐划一。如果不是徐源站在队伍前,张开手臂挥舞,用力跺脚,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嘴形引导,丝毫看不出舞蹈队的这些孩子是听障学生。徐源说:“要练好一支舞蹈,至少要花三个月的时间。”

2013年,徐源从老家龙岩来到晋江,入职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主要担任唱游与律动、校舞蹈潜能课、培智排舞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她,并不是特教专业的老师,因此,一开始面对一群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的特殊儿童,她不知道该如何沟通和教学。于是,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请教资历深的老师,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摸索的过程中,她明白了与学生交心也是教学。

小烯是培智班的学生,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前,从来没有上台表演过。回忆起第一次参加表演前,她紧张得不知所措。徐源注意到她的状态后,拉着她的手不停安抚。“徐老师牵着我的手,让我克服了恐惧。”想到当时的场景,小烯羞涩地笑了。她告诉记者,有了徐源的鼓励,现在她的表演经验很丰富,在接下来的助残日活动上,她还参加了合唱和非洲鼓等表演。

徐源的付出,小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次,注意到徐源上课时嗓子不舒服,小烯立刻拿一次性水杯,盛了一杯水,递给徐源。培智班的孩子能做出如此贴心的举动,可以说很难得,所以让徐源每次提起都激动不已。

徐源回忆有一年也是为了准备助残日的活动,因为高强度的排练,她的嗓子哑了,上课时几乎发不出声音。培智班的一名同学听了担心极了,带着哭腔对她说:“徐老师,你不要生病,你不要不来学校啊!”

已经习惯了课堂上学生的“不回应”,一句这么简单的话,让徐源顿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天以后,那名学生每天都会带饮料给徐源,偶尔还会带点小面包。

被学生主动关心、被教过的学生遇到并突然抱住……这样双向奔赴的爱,直接、热烈,又弥足珍贵。“就是这么一点小小的反馈或进步,都能让我瞬间充满能量!”徐源握紧拳头,坚定地说道。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教学难度可想而知,需要老师花很多的心思。徐源也始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诚引导每一名学生。

况成香的儿子是培智班的学生,今年18周岁。因为脑瘫的关系,不能独立行走。“徐老师特别照顾他,每次上唱游与律动课,她都会扶着我儿子慢慢走去教室。”最让况成香感动的是,徐源为了不让儿子觉得无聊,还特意编了手语舞,在课上蹲下身子,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况成香说,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10多年来,儿子从连坐都坐不稳,到如今可以依靠拐杖行走;从没吃到喜欢的饭菜就掀桌子,到现在的不挑食,还能自己洗碗;从说话说不清楚,到有礼貌地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这些点滴的进步,让她十分欣慰。尤其是在家时,儿子还经常心情不错地哼着歌,或举着手摆动,这是况成香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他总是边跳边说,这是徐老师教我的,我很喜欢徐老师!”

听力障碍的孩子无法理解舞蹈节奏和情感,那就通过大鼓的震动,让学生感受和熟悉节奏;通过采风,让他们理解和感受情感。智力障碍的孩子不明白歌曲舞蹈的内容,那就把音乐舞蹈化为故事告诉他们。社会交往障碍的孩子没办法融入课堂,那就包容他,让他感受到课堂温暖、快乐,积极地参与课堂。对于表现有差异的孩子,那就在课后给予辅导和精神的鼓励;对于表现好的孩子,也给予表扬和肯定。徐源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乐于艺术课堂,用心感受艺术的美。

同时,徐源自身专业也在不断成长、蜕变。她多次获得校优秀班主任、校优秀辅导员、梅岭街道优秀教师、晋江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排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徐老师无私、吃苦耐劳,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集合了所有特教老师的优点。她不只代表个人,也代表了特教的每一位老师。”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颜丽娜说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