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寂寞钟楼

陈伯强

钟楼像个感叹号,矗立在泉州老城区的中央。

东西南北中,这是城市的中心点。往东是东街,往西是西街,南北方向则是穿城而过的中山路。钟楼是这个老城区的象征,镌刻在人们的心头,萦回在人们的梦中。

泉州钟楼始建于1934年,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形状像亭又像楼。其上部安有四面圆形、用玻璃罩着的时钟和一个风向标;中部像一楼阁,四面开窗;底层置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撑。整座建筑物结构简洁、线条明朗,没有气势雄伟,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金碧辉煌,十分普通。它与千年古刹开元寺近在咫尺,与东西塔遥遥相望。威远楼、东西塔和钟楼构成了老城区独特的意境。从远处望去,白色的钟楼与中山路“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的红色骑楼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相映成趣。

这是一个城市的交汇点。南来的、北往的,西去的、东奔的,都会在这里擦肩而过。由于是城市的交汇点,商业气息特别浓厚,商铺林立,“大上海理发厅”“罗克照相馆”“钟楼百货商店”等老字号就分布在钟楼周边。在这些店铺前面,是来来往往的人们,有背着书包、匆匆赶课的学生,有身着西装、手拿本本的白领一族,有头发花白、搀扶行走的老人,有手拿糖葫芦、面带幸福的恋人。布鞋、运动鞋、皮鞋、高跟鞋,“噔噔哒哒”匆匆走过;汽车、电动车、三轮车、自行车,“嘀嘀嗒嗒”急驰而去。钟楼往西街方向,是泉州电影院,这里不仅每天有最新最流行的电影在上演,许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会议也都在这里举行。

钟楼,老城区的中心点,无疑是全城的焦点所在。

钟楼,顾名思义,因钟而得名。钟楼上的时钟因为时间走得准,被“老泉州”称为“标准钟”。以前,手表不是很普及,许多市民路过钟楼时都会习惯性地抬头看看时间。戴着手表的市民,也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对对时间。附近的老人们说,这里的时钟,曾经是泉州唯一的公用时钟。每到半点或是准点,钟楼上的时钟都会发出“铛铛铛”的声音。声音激越,响彻全城,提示人们按时而作、依节而息,警醒人们节时守律。

旧时的钟楼,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像个指挥官,操控着人们的休养生息。“铛”的一声是该吃饭了,“铛”的又一声是到了下班的时间了……“铛、铛、铛……”钟楼上空传来缥缈、浑厚的报时声,严整的音律突然间穿过喧嚣,在耳畔萦绕,一种温暖、空灵的感觉直抵内心,使忙碌而疲惫的身心瞬间有了禅意般的宁静,充满无可名状的安然与轻松。那种富有强烈节奏感的钟摆撞击音频,散发出城市生活气息的旋律,声声直入心坎。

岁月如诗,钟声如歌,清澈洪亮的钟声,让人们在钟声中度过温馨的岁月。

一座钟楼,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尽显一座城市建筑生态的精华浓缩,更是一座城市文化性格的心声。

而随着钟表的普及,尤其是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随时可以准确地了解时间,钟楼作为计时报时的工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钟楼的机械钟也被石英钟所替代了,城市的上空从此少了那激越浑厚的钟声。如今,有多少泉州人记得,上一次聆听钟楼的钟声是在什么时候?是何心境?

现在的钟楼下,依旧是喧闹欢腾的车水马龙,依旧是摩肩接踵的红男绿女,依旧是生意兴隆的商铺店家,依旧是霓虹闪烁的市井街景。匆匆而行的路人啊,有谁曾抬头望一眼钟楼上的时钟?熙熙而过的游客啊,有谁还惦记着那激越浑厚的钟声?

失去了报时功能,钟楼便成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但也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而已。因报时功能而存在的钟楼,却因时间流逝而活在时间之外。走过80多年沧桑的钟楼,最终也站成了一个沧桑的背影。

回望钟楼,我感觉它是繁华中孤独的存在,苍凉落寞,孑孓茕立。

《涛声依旧》这首歌唱道:“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是的,现在,我只能在无眠中回味钟声的流连了。

寂寞的钟楼,逝去的钟声。

暮色苍茫中,钟楼,在人声鼎沸中,站成一个感叹号。

我经常路过钟楼,每次路过,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落寞与沧桑。而每次路过钟楼,我依然会常常抬起头,仰望它,不是为了看清它的样貌,只是希望它能知道,还有一个我,在仰望它,在注视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