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重返名著

徐建平

前几天,学校的“五彩童年·书香流韵”主题读书节拉开帷幕。其实,刚看到活动方案时,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学校就是每天读书的地方,没有读书的地方还叫学校?为何还要开展读书节呢?后来同事说,校运会刚结束,校园沸腾成欢乐的海洋,学生一直处在兴奋中,心静不下来,读书是最快能让学生静下来的办法——一举两得,有道理。

那要读什么书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阅读经典名著,一定是多数人的选项。名著的影响力持久,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流传,历久弥新。西班牙人说:“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还有《堂·吉诃德》。”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名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的骄傲。

一个人与名著的相遇或迟或早,或深或浅,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等地方,我都能看见各种版本的名著。我有时也与学生交流,有的学生谈起名著便会口若悬河、神采飞扬,也有一部分学生只读了皮毛,“不求甚解”。

对此,我倒是淡然处之。因为要深入了解名著的精髓,需要一定的阅历和积淀。年龄不同、积淀不同,哪怕是读同一本书,其层次也可能有所不同。我曾在图书馆里看见一位尽责的母亲,一手拿棍子,一手拿手机,守着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让他读《红楼梦》。而孩子,把书竖着,遮住母亲的视线,眼睛四处游移,与母亲斗智斗勇。那个场景,令人无奈又好笑。

许多人说,一生中最适合阅读名著的时期应该是在壮年之后。中年人丰富的阅历有助于解析名著深沉的内核和丰富的表达手法,收获自然不一样。不同年龄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但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要等到中年才去研读名著。实际上像我一样的大部分人一到中年,俗务缠身,时间、精力有限,阅读成了问题。所以,当我面对日渐披上厚厚尘埃的书架,面对曾经梦寐以求的名著依然崭新地嵌在书丛之中时,心里只能徒唤无奈。除了主人公、故事梗概和沿用已久的评价,我似乎很少谈得上自身独特的理解和阅读时产生的共鸣与震撼。

这是一个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给人颠覆性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浅尝辄止和碎片化的阅读渐成习惯。每个人完全有理由拒绝阅读经典名著的晦涩和枯燥。不提砖头般厚的小说,就是万字左右的严肃文章,也未必能静心、耐心地看完。许多经典名著就在指尖与屏幕的接触中,一闪而过,难留痕迹。“读书难卒卷,下笔就走神”成了普遍浮躁的心态。纸质经典文学作品要与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取巧的电子产品和软件争夺地盘,谈何容易。

正因为如此,才觉得有重返名著的必要。名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构筑人的灵魂大厦的基石——“你的气质里含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所以,每每家长问我,如何引导孩子在浩如烟海的书海里进行艰难阅读时,我总毫不犹豫地说——重返名著,让孩子们氤氲着名著长大,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名著温度常在、魅力常永——它就像故乡,有习惯,有回忆,能轻易穿过尘世的喧嚣,直抵内心的宁静。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