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故乡情思

倪怡方

我的故乡在晋江安海,那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虽然我不是出生在那里,但懂事的时候就常常听到父亲自豪地说起故乡的点点滴滴。

比如老家安海的五里桥,那可是“天下无桥长此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横跨南安水头与晋江安海两镇,全长2255米,有362个花岗石交错砌成的桥墩,历经八百多年了,至今坚固依旧。还有水心禅寺(水心亭)、星塔、龙山寺等名胜古迹,尤其是坐落在型厝村的龙山寺,始建于隋朝,已有千年历史,香火旺盛。目前在台湾有400多座龙山寺,每年都有不少台湾信众前来朝圣、拜谒,龙山寺已经成为架构海峡两岸民众联谊的亲情桥梁。

龙山寺有几件珍贵文物,一是一尊用千年古樟雕刻成的千手千眼观音;二是圆通宝殿前用辉绿岩雕成的蟠龙石柱;三是大殿内整板樟木大门扇。上个世纪70年代,我父亲曾带我进寺参观,寺院管理人员破例让我们进入殿内瞻仰千手千眼观音真容。记得我当时还是个中学生,进入殿内,见到菩萨雕像,既感庄严肃穆,又觉神秘莫测,只有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弘一法师上世纪30年代末从漳州过来安海驻锡讲经,留下了《安海法音录》和水心禅院(水心亭)楹联墨宝。民族英雄郑成功,据说在我们老家生活了22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足迹。古镇区还有一处石井书院,与泉州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系朱熹第三子朱在创建(时任泉州通判),其祖父朱松(南宋绍兴初任石井镇监)、父亲朱熹(后任同安主簿),他们创建的朱子理学对泉州地区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称誉“文朱”(朱松、朱熹、朱在祖孙三代)“武郑”(郑成功),就是起源于此。石井书院后来成为安海养正小学,是福建省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我父亲当年曾以养正小学教员的身份参加地下工作。

我们老家的百年老校养正中学,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名校之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天骄俊子。如今的养正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300多亩,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地让人耳目一新。还有闽南沿海一带闻名的安海医院,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医者仁心,有口皆碑。这里还有民国时期创建的泉州第一条公路泉安公路,有历史悠久的安海码头。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五里桥头樯橹林立,安海港商贾云集,那是一派何等繁荣昌盛的热闹情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的老家日新月异,脱胎换骨。昔日的闻名古镇,如今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小城镇,持续享誉海内外。

最值得称道的是我们故乡端午节的两项民俗活动:一是嗦啰嗹,亦称“采莲”,已经有800年历史。这一民俗活动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水上掠鸭,据说这项活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是郑成功训练水师的一项技能竞赛,目前已经被列入泉州非遗名录,还入选了2022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名单。可惜这么多年来,我都未曾到过现场亲眼见证这两项民俗活动,只是在电视里面看到过,遗憾之极。

牵动我内心情感的,还有那将近50年的浓浓的知青情。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从泉城高中毕业,响应号召到故乡隔壁的内坑果林场上山下乡、劳动锻炼。一起生活了整整四年的,就有老家养正中学毕业的一批学子。我们一起披星戴月,一起汗流浃背,同呼吸共命运,从青涩的少年到如今垂垂老矣,在红土地上摸爬滚打建立起的真挚感情,日久弥坚,更加深了我对故乡的一份眷恋。

而今,云淡风轻、知足常乐的我,时常会梦到故乡的中山路、十八境,还有老家的那座古厝;时常会念叨起故乡的古早味,那些土笋冻、捆蹄、芋圆、肉粽、卤面、桔红糕,尝上一口,美在心头。特别是堂侄女经营了一家面包店,时不时会寄来面包,一打开纸箱,映入眼帘的就是用老家门牌号码做的招牌:大巷七号——勾起了我绵绵不尽的思乡情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