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百福墙

王常婷

走在闽南美丽的土地上,到处可见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燕尾飞檐的红砖古厝,多姿多彩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有一栋红砖大厝,是很多老闽南人奋斗一生的梦想。

在梧林传统村落,一栋栋带着异域风情的“番仔楼”令人叹为观止,而以红砖厝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民居,亦让人流连忘返,它们是梧林的底子。在当年,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身在故土,这一块块红色的砖瓦,在梧林人心中,既是奋斗成果的展示,也是凝固乡愁的标志。其中,“百福墙”最为独特。

梧林祠堂后有一处已经废圮的老宅,名叫“围内”,相传这里原是梧林开基祖旺生公的住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梧林发源地。原建筑建于明代,属砖石木结构。从遗址看来,这里原先有两座两进三开间带回向的大厝并排,现在只留下两堵回向的残墙。

东面一堵是高约3米的马鞍形的山墙,用小石块垒砌1米多高的墙裙,上面是用侧立的条砖和垒叠的碎瓦交错砌的墙面。墙上开了两个窗,用竹板做窗棂,尽显简约古朴。从墙面的低矮和用材的简陋上看,主人当年生活应该并不宽绰,可他依然尽心尽力,把对未来所有的希冀寄托在这栋红砖厝上。

“百福墙”是古厝中的一面“花向墙”,这堵墙最引人注目之处,是砌墙面上点缀着多处用瓦片叠出的不同字体的“福”字、“寿”字,这些字都是由残瓦片巧妙堆饰而成的。一片片残砖断瓦,经过能工巧匠砍錾后,被组合成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汉字,方方正正地砌在墙面上。其中,以“福”字数量最多,因此这充满了闽南民间建筑艺术的墙就被称为“百福墙”。如今,“百福墙”已被管理方用玻璃保护起来,成为梧林村中一道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从山墙过渡到后墙这个转角,并不像一般建筑那样筑成90°直角,而是筑成一个圆角。这种与普通建筑不同的筑法,很是费工费时。这样做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为风水起见。古人认为,门户、窗户如果正对着别人家的屋角,就会对人家有伤碍。百福墙的主人为了不伤碍别人,便主动将屋角改筑成圆角。二是因巷道狭窄,主人为了让过往行人走好,不碰墙角,便多花些功夫,将屋角筑成圆角。求福与谦让,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这段蕴含能工巧匠匠心的古老残墙重新焕发光彩,令无数后人钦仰。

多少年过去了,后来的人们隔着光阴依然能感受到先人书写在墙上对祖上的崇敬与敬畏、对后世子孙的祝福与期待,对家族繁荣、国业兴旺淳朴殷切的希望。这种精神在后世子孙一次次的打拼中得到体现。不少梧林人空着两手到南洋去,经过一番打拼,挣回偌大的家业,他们或许就是从老祖宗留下的这堵百福墙上领悟到人生要有梦想的道理。

一个个福字,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悠远记忆的大门。因此,“福墙”已不再是简单的一堵墙,而是作为一种家园的象征。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福墙”,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征物,如一位历经沧桑、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

尽管把“福寿延年”写在墙上,历经风雨的老厝还是坍塌了,可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已经刻在后人心里。

另一面崭新的“百福墙”也已在梧林传统村落隆重登场了。

新“百福墙”设置在梧林传统村落景区的聚宝池旁,长5米、高2.8米的红色墙面上,镶嵌着大大小小上百个“福”字。这些“福”字大部分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古代著名书法家流传下来,还有部分是当代书法家所书。其中有十五个“福”字是中国历代帝王所书,其中最大的就是清康熙皇帝的“天下第一福”。

如今,在梧林传统村落,两面“百福墙”相映成趣,古今辉映,新旧更迭,一起述说无数家族的拼搏史与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本文刊发于7月3日《福建日报》“武夷山下”副刊)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