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静(晋江内坑柑市中心小学四年1班)
“咚、咚、咚”,三声清脆的木槌敲击声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其中一处热门的古迹遗址——草庵寺。
初夏来临,我们一家漫步在草木葱郁的华表山下,这里层峦叠翠、林泉郁秀、静谧优雅、远离喧嚣。沿着幽静的道路走到尽头,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迹——草庵便赫然眼前。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我们径直来到草庵寺里的镇“庵”之宝——石刻摩尼光佛造像前。仔细打量这尊造像,它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宽袖对襟袍子,结带为扣,双手合十放在肚子前。
参观过程中,爸爸耐心地跟我讲起了草庵的前世今生:“古时泉州,海运兴盛。一个崭新的教派——摩尼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泉州,摩尼教徒在此立庙,因寺庙最先为草构,故得名草庵。我们看到的这尊造像便是庙里最珍贵的宝贝,别看它‘道貌佛身’,跟如来佛有几分相似。其实,它既不来自道教也不来自佛教,而是来自波斯的摩尼教。刚传入泉州的摩尼教逐渐融合了本地的佛教和道教教义,之后改名为明教。这也就是金庸先生笔下《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原型。”
走在石板路上,触摸着庵前的石碑,我仿佛穿越到了宋元时期的泉州,那时船来船往,商贾云集,众多信徒聚集于此。那时的草庵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一面镜子,其折射出了泉州海洋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临走之时,我被庵前的两棵古柏树所吸引。据说它们历经风雨雷电,仍枝头长青,屹立不倒。寺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像,都在诉说着草庵的历史,也在等待着世人的探寻与保护。
指导老师 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