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同学”这样诞生

记者、志愿者、被隔离人员、搞笑博主、新晋网红……在这段激情燃烧、跌宕起伏的战“疫”时光,我练起了“分身术”,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

本轮疫情一开始,我就冲在“疫”线采访。3月16日,为了剪辑本报新媒体视频,我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才睡。凌晨3点多,电话声响,通知我要去拍摄来晋支援的漳州医务人员。由于路途较远,接完电话,我就立马起床洗漱,联系同事出发前往高速路口。拍摄支援人员抵达情况,采访支援人员,剪辑、审核、发布……又是一天的连轴转。

这样忙碌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周。3月21日10时,我突然接到村里通知,需要集中隔离。当下,我懵了,思绪混乱——是我防护哪里没做好吗?接着,我又开始担心手头的工作。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我赶紧收拾东西配合前往隔离点。

坐上救护车,我渐渐冷静了下来,一个念头浮现脑海——何不拍些隔离期间的抗疫短视频,向市民展现晋江的抗疫力量?可是拍摄工具、道具都没带,只有一部手机,怎么弄?

只能克服!

在隔离的一个晚上,我苦思冥想,最后决定选用网红张同学的BGM,边拍摄边剪辑边构思边调整。没想到,隔离日志首篇一发布就火了,顺便也带火了工作人员送的那双红拖鞋。

隔离过半,我就想拍一期“西式下午茶点”的视频。没有围巾就用红色塑料袋,没有餐布就用黑色塑料袋,没有红酒就用可乐,刀叉是桶面里的塑料叉子,茶点就用巧克力派代替,为了拍摄吃东西的第一视角,我只能把手机咬在嘴上,向下拍摄……整个隔离日志拍摄时期,由于工具很少,我只能拿拖把、椅子、桶装水等来当拍摄支架。一部9集的搞笑正能量抗疫系列短视频《张同学的隔离日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诞生”的。

在集中隔离14天和居家健康监测7天以后,我终于可以出门了。现在的我,仍奔波在采访一线,疫情未散去,我还不能停。

记者 张晋福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