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班编辑、一线记者、志愿者、物资派送员、保供协调员……在疫情发生的这一个月里,不曾想,自己会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体验:作为记者,采访了许多一线的暖心故事,也做了市民最为关心的保供相关报道;成为突击编辑组成员后,开启了夜班模式。夜班的日子,感受过凌晨1点等稿的焦急、凌晨3点用纸杯吃泡面的快乐,也感受过凌晨2点一起饮尽杯中中药的苦涩……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不仅一线人员有暖心的事会主动告诉我,还有很多人找来:市民在保供平台遇到问题会来咨询,群众碰到就医问题会求助……于是,在本职工作以外,我有了许多的新体验。
3月24日中午,刚采访完,回到家准备做饭的我,接到晋江市餐饮烹饪协会的求助电话,因为出入高速路口有管控要求,协会要捐赠的医疗物资没有车接怎么办?了解到物资1时30分就会送达高速路口,来不及吃午饭,我转身出了门。那天在高速路口顺利接到物资后,我又开车把1000件防护服分别配送到社区、学校等地点,一直忙到傍晚。
3月21日下午,在志愿者群里得知第二天青阳中和中心小学旧校址核酸采样点缺少志愿者,没有当班的我便参与了报名接龙。凌晨5点开始的核酸采样,志愿者凌晨4点半就要准备完毕。
我的工作是负责维护秩序及查验健康码。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请提前打开健康码,凭票排队,保持一米距离。”这话反反复复地说到口干舌燥。队伍中有幼儿和65岁以上老人,还要引导他们从优先通道过去……那天,我们工作到了下午2点半,整整10个小时,中间每个人只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吃了个午饭……
编辑过很多描写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稿件,但当自己切身投入其中,才知道不是“辛苦”一个词就能形容得了的。当志愿者那天回家后,本想写一篇日记来记录,却累到提不起笔。想想那些坚守在一线整整一个月的工作人员,心里的敬佩又多了一些:你看,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才重新看到这平淡温暖的人间烟火。很高兴在这次抗疫中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了那么多特别的体验。未来,希望我们的生活里所有的体验都是美好的。记者 黄海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