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你永远可以相信背靠背的力量

以最纯粹的心

去吗?去啊!

“硬隔离撤了,检查点撤了,路上的车多了,熟悉的感觉回来了。”15日,采访途中我给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日常不过的信息,嘴角却不自觉地上扬。午后的阳光照到身上,照进心里。

那些曾经的日常,如今显得格外珍贵耀眼。感恩,我们将不辜负,这一个多月的战斗。

因为家住东石的关系,加上配合防控要求,疫情期间的采访,我大多选择自驾前往。行过空无一人的街,驶过满是关卡的路,走过奇奇怪怪的道,出示过无数次“三证”、被查验过无数次“三码”,原本40分钟的路程常常需耗费1个半小时,为了1分钟的视频呈现拍了7个小时,为了第一时间传回素材常常停在路边写稿,打磨文字传递抚慰人心的力量,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也是在这过程中,有机会从不同维度,见证不同防疫阶段下的晋江,见证任何阶段都在努力着的晋江。

“有了战甲,医护人员终于可以解放双手,不用再做‘七袋长老’了。”这是疫情期间我报道的新闻之一。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产业与专业优势的晋江企业,也在此次战“疫”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该报道入选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149.4万,展现了晋江战“疫”过程的创新一面。因为这则报道,也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关注起新装备,让泉州、上海乃至全国更多地方的医务人员都得到帮助。我想,这也是记者铁肩担道义的另一种价值体现吧。

“病毒再不死,我们就要累死了。”一天晚上,因为改稿改得很晚,我搭着“末班车”来到采样点接受核酸采样。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一名基层村干部,50多岁的模样,黝黑的脸上,一双布满血丝的双眼格外显眼。嘴里说着听似抱怨的话,转头却还是卖力地收拾着现场的桌椅。此时是晚上10点半,再过5个小时,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而在前一天,他还熬了个通宵。

一个多月来,我在采访中接触过很多和他很像很像的人:“鲜润优选”星夜兼程将保供套餐打通到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小哥,柒牌工业园、劲心劲意工厂、七匹狼工业园里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的工人,化身“大白”投身抗疫的空姐、机修员,热心捐资捐物、给商户免租、给员工兜底生活保障的企业家……

很像很像,是因为不管何种角色,善良、靠谱是他们的底色。

这样很好很好的人,也在我的身边:为了让次日去一线采访的同事穿上防护装备,报社驾驶员小李连夜从青阳赶往英林。原本40分钟的单程,他开了2个多小时。负责“云对接”的我留意到,他返程抵达报社时,已是凌晨时分;同事春哥在赶场采访的情况下,还耗费大量时间绕过一层层硬隔离,送来了“及时雨”证件。这些证件,是我疫情期间采访的前提;还有董哥,白加黑拍摄,为了不影响家里,他干脆住在了报社……

“快睡吧,你都不用睡觉的吗?”看到我不同时间都在发新闻动态,受访对象发来的问候,总是暖心。

互相帮一把,你永远可以相信背靠背的力量。记者 施珊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