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习作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追溯外公的来时路

翁静涵(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五年3班)

我的外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那是解放初期,百姓早习惯吃苦挨饿。在这艰苦的困难时期,弱冠之年的外公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每天起早贪黑开着拖拉机拉货,也仅能靠那微薄的工钱,养活一大家子。

外公生活的古厝老宅前是一条泥泞的小路,每到下雨天,途经这条路的住户便吃尽苦头。起初大雨时,泥中夹杂着水,水漫过泥坑,便成了条泥河,人们只能趟着河过,没有不湿鞋的。雨水快干了,那便成了泥浆,赶工回来的人们,舍不得自行车车轮遭殃,还得扛起车而过。

对生活不讲究的外公却“容不下”这条土路,竟起了修路的念头。要知道,水泥路在当时只有市镇交通要道,政府才会主持修建。乡间的水泥村道,在灵源这一带还不曾有人自筹铺设。显然,外公这一念头遭到外婆的反对。外婆叹息地说:“家里温饱都成问题了,要怎么去完成这个大工程呢?”

在敢拼敢闯的闽南地区,外公就是典型。上世纪90年代,恰逢五里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处于开放初期的五里,随处可见征地和动工工程。外公眼见远不止于家门口的一方地,而是瞄准整个开发区的土地开发。

万事开头难,钱从何而来?晋江人在逆境中越是坚忍不拔。全家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加工加时干活,两年下来竟然买了第一台三一履带挖掘机。

起初,这大家伙完全不受外公掌控,那斗铲肆意妄为。这宝贝断不能在自己手上使坏。外公便请教师傅教自己开挖掘机,平整路面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铲斗挖掘时,外公操作过猛,反倒挖出了个深坑,前后左右坑坑洼洼。师傅演练动作要领,提醒每次吃土不宜过深,提斗不要过猛。平整时全程动作要慢,然后用铲尖慢慢地刮过土壤。土堆高了就慢慢地刮一点,低了就用铲斗尖推一点土。这样循序渐渐,路渐渐平整。最后,当路道平整的时候,就用挖掘机的履带在整个路面上来回走动几圈,用履带把路压实。

在学习过程中,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出现在了外公家门前。在当时开着一台三一挖掘机,外公别提有多威风了。

在晋江经济开发区建设中,这台挖掘机在一项项工程中留下了前行的足印。每每谈到这段经历,外公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这种迎难而上的韧劲也感染了姨妈。她传承了家业,传承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外公骨子里闽南人敢拼敢闯的精神。

指导老师 苏蓉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