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两会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按“套路” 才有“彩蛋”

主播 蔡斯洵

本报记者 蔡斯洵

“怎么回事,姐妹彩排时可不是这样子的呀!”12月24日,聚焦晋江两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专题访谈播出后,姐姐在我朋友圈中开玩笑留言。回想起这次的主持初体验,确实有些小故事。

作为纸媒记者,主播从报纸载体转到荧幕,面对镜头真有些紧张、不自然。尤其是我,上镜时向来都是又尬又僵硬。要怎么让自己尽量放松一些,不把这份不自然传递给访谈嘉宾?在访谈前一天,我把姐姐拉来,充当我彩排的“工具人”。我把姐姐当访谈嘉宾,一遍遍地练开场、顺逻辑、调整提问顺序……所以,姐姐对我的访谈脚本十分熟悉。

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主持人相比,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更为专业。记得在邀请嘉宾时,晋江市政协委员、英林镇党委副书记林萍拉听说是访谈录制,告诉我她有些紧张。我赶紧跟她坦白:包括她在内的访谈嘉宾都是有经验的,我才是第一次,其实我更紧张。她笑着鼓励我:那就负负得正,一起不紧张。

要做到不紧张,只能做好充分准备。在记牢访谈问题、查阅众多背景材料后,我终于能够充满信心地脱稿上场了。访谈嘉宾对于各自领域的工作了然于心,让这场访谈十分流畅地进行。嘉宾的侃侃而谈,帮助我忘掉了镜头的存在,话匣子打开了,自然而然就抛开脚本,提出很多新问题,采访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新观点,这也成为本场访谈的彩蛋和亮点。剪辑出来的视频已经不是脚本中的“套路”,姐姐才打趣说“彩排时可不是这样子的呀”。

主播访谈初体验,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一句口播,虽然只有25个字,需要的却是反反复复的练习。两会期间,采访写稿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只能利用开车时间,一遍遍尝试、一次次练习。

复盘此次“主播经历”,确实是受益良多——只有不断压实基本功,才能信手拈来,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才能不尬,才能忘掉镜头的存在。所以只能对自己说,你还要加油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