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秋分至 咱厝人这样“润燥护肺”养生

节气养生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昼夜均而寒暑平。在晋江,市民们正以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方式,顺应节气变化调整养生策略。记者走进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采访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巧丽,为市民奉上秋分健康指南。

饮食调养:温润滋养防“凉燥”

“秋分后,‘燥’从‘温燥’转为‘凉燥’,易伤肺阴,引发咽干、咳嗽、皮肤干裂。”陈巧丽边翻看病历边解释。她接诊的35岁程序员小李,因连续熬夜加班后出现干咳、便秘,经辨证为“凉燥伤肺”,通过“百合银耳雪梨羹”食疗方配合太渊穴按摩,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陈巧丽推荐三类秋分养生食材:白色润肺类如百合、银耳、莲藕,可煮粥或炖汤;种子类如芝麻、核桃、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合早餐搭配燕麦;根茎类如山药、芋头、红薯,健脾益胃,适合蒸煮食用。她特别提醒:“秋分后西瓜、苦瓜等寒凉果蔬要少吃,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多家茶饮店推出“秋分特调”:陈皮山楂茯苓茶、枸杞桂圆红枣饮成为热门选择。“以前只喝冰奶茶,现在跟着医生学养生,用保温杯泡润燥茶,嗓子舒服多了。”“90后”市民王女士笑着说。

起居运动:动静结合御寒气

“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陈巧丽展示数据:近两周科室接诊的头晕、胸闷患者中,60%与气温波动有关。她建议老年人遵循“三暖原则”:晨起喝温水暖胃、外出戴薄围巾暖颈、睡前泡脚暖足。

在晋江世纪公园,晨练队伍中“八段锦”成为新潮流。“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65岁的张阿姨带领20余名学员练习,动作舒缓有力。“陈医生教我们,秋分运动要‘收着练’,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张阿姨擦着汗说道。

针对上班族,陈巧丽设计“办公室微运动”:每小时起身做“坐姿扭转”——侧坐椅上,左手扶椅背,身体向左扭转,保持10秒后换边,重复3组。“这个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久坐导致的肩颈僵硬。”她边示范边讲解。

在晋江市中医院医共体,中医适宜技术广受欢迎。针灸科主任介绍,秋分后艾灸关元、气海穴可温阳补气,拔罐大椎穴能祛风散寒。“我们推出‘节气养生套餐’,包含穴位按摩、药膳指导等服务,预约量比平时增长40%。”

从饮食到起居,从运动到情志,晋江人正以细腻的方式感知节气变化。正如陈巧丽所言:“养生不是刻板教条,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选择。顺应天时、调和身心,方能健康度过‘多事之秋’。”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