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本
在学校的最高处,那座六层楼的顶楼,徐建平常常站在那里,目光穿越远方的蔚蓝云天,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旅程,似乎总是与眺望紧密相连。生活的悲欢离合,似乎总在地平线的另一端徘徊,唯有通过眺望,才能偶尔捕捉到那些温暖而明悟的瞬间。眺望,对他而言,不仅是对未知的渴望,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更是在刹那间获得心灵顿悟的途径。徐建平的散文集叫眺望,眺望什么呢?按徐建平的叙述,他眺望的其实就是家园。
第一个家园是他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对于那些远离故土已久的人来说,故乡成了心中最温柔的牵挂,最适合用来眺望。十九岁那年,徐建平刚从师范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懵懂与期待,从武夷山的家乡踏上了前往晋江的旅程。从此,每年的车轮滚滚,不仅带走了时间,也悄然增长了他的年龄。思乡,这个深植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情感,对他而言,尤为强烈。每当夜深人静时,或是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他的思绪便会飘向那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那里有着“双世遗”的美誉,青山绿水间,茶香袅袅,植物生长的声音、雨水的滴落、露珠的闪烁,都化作了他梦中反复回响的旋律,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记忆。徐建平用优美的文笔将家乡描摹得十分迷人,他将家乡诗意化、情感化,凸显出家乡无限的魅力,足以吸引更多的温暖和艳羡的眼光。徐建平的眺望因此显得更有意义、更加深远。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或许再也无法回到最初的故乡,但这份无法触及的遥远,并不影响徐建平心中那份深深的感恩。每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时,他就会向故乡的方向眺望。那里,老家是远眺的终点,炊烟是悠长的慰藉。而现在的家园是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在第二个家园里,他的生活与孩子们紧密相连。他发现,眺望,也是对孩子们最好的姿态。每天,在校门口,徐建平带着日益慈祥的微笑,眺望着一个个、一群群孩子向他走来。他与每个孩子击掌、问好,鼓励他们“笑一笑”,这成了他每天最幸福、最治愈的时刻。击掌,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他得以窥见另一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在这里,他眺望的是理想的世界,是事业的广场,是精神的集聚地。
在这里,他看到了孩子们惺忪的睡眼,嘴里狼吞虎咽的早餐,开心的交流,紧锁的眉头,有条不紊的从容,以及丢三落四的慌张……他见证了孩子们带来的惊艳作品,五花八门的装备,还有那些温馨、可爱、得意的瞬间。每一次击掌,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都成为他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他甚至可以与孩子们击掌为盟,共同约定美好的未来。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文学,徐建平保持着眺望的姿态。文学是徐建平对未来家园的眺望。跟许多作者一样,文学不仅是他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火花。他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对空白的纸张,或是电脑屏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关于同事们的温暖瞬间,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流淌在纸张上,成了他心中永恒的印记。
总之,对于徐建平而言,眺望,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这让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而坚韧的心;在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时,能够给予他们最真挚的关爱与鼓励;在面对同事们的付出时,能够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认可与支持。眺望,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保持这种眺望的姿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生命注定以被眺望的姿态,停留在记忆的枝头,述说着无止无尽、绵绵不绝的生命挚爱,长你的叶,开你的花,结你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