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凉好个秋

科学“秋冻”有讲究

健康课堂

赖志云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古人总结出的非常智慧的养生经验。”晋江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赖志云告诉记者,“秋冻”并不是一味地挨冻,而是指秋季气温稍凉时,不要过早地增添厚衣物,让身体有一定的耐寒锻炼,从而增强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寒冷的适应能力。适度的寒冷刺激有助于锻炼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提高皮肤黏膜的耐寒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免疫力。

心血管患者尤需警惕

赖志云强调,“秋冻”要因人而异、因部位而异,有几个关键部位绝对不能冻: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受风受凉易引发头痛、感冒;腹部:受凉易引起胃肠不适,女性尤其要注意;脚部:“寒从脚生”,脚部寒冷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抵抗力下降。此外,赖志云特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秋冻”。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这类人群应及时保暖。

营养助力耐寒适应

科学“秋冻”不仅要注意穿着,饮食搭配也至关重要。赖志云指出,在“秋冻”期间,可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食物的摄入,如羊肉、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能温补气血,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像橙子、柠檬、菠菜等,维生素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气温变化。另外,要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油腻辛辣食物则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秋冻”效果。

科学“秋冻”三步走

如何科学地进行“秋冻”?赖志云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把握时机:“冻”的最佳时机是夏末秋初,气温在20℃左右时。昼夜温差大于10℃时,就应及时添加衣物。第二,循序渐进:不要天气一转凉就把厚衣服穿上,可以采取“薄衣物、多层次”的穿搭法,方便随时增减。第三,动态调整:“秋冻”应以“自己感觉舒适,不出汗也不打寒战”为度。当气温持续下降,尤其遇到降雨大风天气时,就必须结束“秋冻”,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