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健康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羽毛球运动损伤频发?

专业医师教你科学防护

本期特邀嘉宾——庄锦斌 庄锦斌幼年随父习医,1999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曾在泉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工作,2008年回乡继承父业,创立“庄氏正骨堂”。庄氏手法简便显著,复位讲究“手摸心会”,强调稳、准、巧、快。外用药物为家传配方,内治药物注重辨证论治。

羽毛球作为一项集速度、爆发力与灵活性于一体的运动,深受晋江市民喜爱。然而,因动作不规范、热身不足或装备不当导致的运动损伤屡见不鲜。近日,记者走访晋江市庄氏正骨堂负责人庄锦斌,其结合临床案例与科学防护知识,为羽毛球爱好者支招。

案例警示: 忽视热身致三年“羽球梦”搁浅

32岁的市民陈先生曾是羽毛球爱好者,三年前一次比赛因未充分热身,接杀球时猛然转身导致左肩脱臼。尽管当时接受了简单复位处理,但因未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他长期回避运动,肩膀灵活度大幅下降。“现在抬手梳头都困难,更别说重返球场了。”陈先生懊悔道。

庄锦斌指出,陈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临床中,肩关节脱臼、膝关节韧带撕裂、踝关节扭伤是羽毛球运动三大高发损伤,多因热身不足、动作错误或过度疲劳引发。“运动损伤的预防需贯穿训练全过程,而非事后补救。”庄锦斌强调。

专业解析:

三大损伤类型与成因

肩关节损伤:挥拍动作的“隐形杀手”。羽毛球的扣杀、高远球等动作需肩部快速旋转,若发力姿势错误(如过度依赖手臂而非核心肌群),易导致肩袖肌群拉伤或关节盂唇撕裂。庄锦斌建议,业余爱好者可通过“YTWL训练法”强化肩部稳定性:Y字练习:手臂前举呈Y形,拇指朝上,感受肩胛骨发力;T字练习:手臂平举与身体呈T形,保持肩部下沉;W字练习:手肘弯曲,前臂前转至平行地面,模拟“招财猫”动作;L字练习:手肘弯曲,手臂与身体呈L形,强化肩袖肌群。

膝关节损伤:急停变向的“重灾区”。羽毛球运动中频繁的跨步、急停易使膝关节承受数倍体重的冲击力。庄锦斌指出,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力量失衡是损伤主因。推荐“靠墙静蹲”训练:背靠墙面,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呈45°,保持30秒至1分钟,每日3组。

踝关节损伤:场地适应的“第一道关”。咱厝羽毛球场多以水泥地为主,地面硬度高、摩擦力大,易导致踝关节扭伤。庄锦斌提醒,运动前需检查鞋底磨损情况,选择专业羽毛球鞋(鞋底纹路深、侧向支撑强)。此外,“单腿提踵”训练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单脚站立,前脚掌发力抬起脚跟至最高点,维持2秒后缓慢下落,每侧15次×3组。

防护指南:

科学运动“五步法”

热身:从“静态”到“动态”。运动前10分钟进行全身动态热身,如高抬腿、开合跳提升心率,随后针对肩、膝、踝关节进行专项拉伸。庄锦斌特别演示了“手腕八字绕环”:右手持拍,左手辅助右手腕做顺时针/逆时针画“8”字,每个方向10次,预防腕管综合征。

装备:护具不是“心理安慰”。业余爱好者常忽视护具作用,但庄锦斌强调,护膝、护踝能提供额外支撑。例如,髌骨加压带可分散膝关节压力,适合有旧伤者;弹性护踝则能限制踝关节过度内翻,降低扭伤风险。

技术:动作规范比“用力”更重要。“很多爱好者追求扣杀力度,却忽略引拍、转体、收腹的发力链条。”庄锦斌建议,初学者可通过“镜像训练”纠正动作:面对镜子练习挥拍,观察肩、肘、腕是否在同一平面,避免“抡大臂”等错误姿势。

恢复:冰敷与拉伸的“黄金24小时”。运动后若出现肌肉酸痛,需在24小时内冰敷15分钟(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静态拉伸可缓解肌肉紧张,如“股四头肌拉伸”:单手抓脚踝,将脚跟拉向臀部,保持30秒。

心理:建立“损伤预警机制”。庄锦斌提醒,疲劳、疼痛是身体发出的“停止信号”。若运动中出现关节灼热感或肌肉抽筋,应立即停止并就医。他特别强调:“预防损伤不是限制运动,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延长运动寿命。”

随着晋江市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科学防护知识亟待推广。庄锦斌呼吁:“运动损伤的预防需从细节入手,热身、装备、技术、恢复缺一不可。只有呵护好身体,才能享受羽毛球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