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正是进补的好时候。晋江市中医院数据显示,入秋后膏方门诊量增长200%,不少市民都想趁着这个时节好好调养身体。然而,约30%的市民却因“盲目进补”出现了上火、消化不良等症状。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巧丽强调:进补需“因人制宜”,切不可“一锅炖”。
案例警示:
阿胶“补”出大麻烦
罗山街道的陈女士向来注重养生,听闻阿胶补血功效显著,便每日服用30克。可一周后,她不仅口干舌燥、便秘难解,嘴里还长满了溃疡,痛苦不堪。陈巧丽副主任解释道:“阿胶性滋腻,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后,容易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陈女士的经历给广大热衷进补的市民敲响了警钟,盲目跟风进补,很可能适得其反。
专家剖析:
体质的“中医密码”
陈巧丽副主任介绍,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9类,不同体质进补的重点也大不相同。
气虚质的人,常常容易感到疲劳、气短,说话声音低微。这类人群适合用黄芪、山药等食材炖汤,黄芪能补气升阳,山药可健脾益胃,二者搭配,能有效改善气虚症状。
阳虚质的人,畏寒肢冷,特别怕冷,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手脚也常常冰凉。他们可以选择羊肉、核桃等温热性食物进行温补,羊肉性温,能暖中补虚,核桃则有补肾温肺的作用。
阴虚质的人,常出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石斛、银耳是这类人群滋阴的佳品,石斛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银耳可润肺养胃、滋阴润燥。
痰湿质的人,体型通常较为肥胖,舌苔厚腻。他们应注重健脾祛湿,可多吃薏米、赤小豆等食物,同时要避免食用油腻的补品,以免加重体内的痰湿。
科学进补:
“三原则”保驾护航
为了让市民能够科学进补,陈巧丽副主任给出了秋冬进补的“三原则”。
先清后补:进补前1周,可以用陈皮、茯苓煮水调理脾胃。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二者搭配,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湿气和浊气,为进补做好准备。
循序渐进:进补时不要急于求成,应从药食同源的食材入手,如枸杞、红枣等。这些食材性质温和,既能起到一定的滋补作用,又不会给身体造成太大负担。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膏方的剂量。
动静结合:进补期间,要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这些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使进补的营养物质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秋冬进补是一门学问,只有先辨明体质,遵循科学的进补原则,才能达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让我们在这个秋冬,用正确的方式开启养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