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焦虑、失眠……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心理健康问题正悄然成为许多人的“隐形负担”。近期,本报发起健康话题“心灵解压站”的互动,邀请市民分享改善睡眠、应对情绪低谷的经验。短短一周内,后台收到许多留言,涵盖运动、艺术、社交、正念冥想等多种解压方式。记者梳理发现,“主动调整生活方式”与“寻求专业支持”成为两大核心关键词。
“睡前仪式+环境改造”: 市民亲测有效的 “助眠密码”
“以前翻来覆去睡不着,现在睡前1小时关掉手机,用薰衣草精油按摩太阳穴,10分钟就能入睡。”在晋江某企业工作的林女士分享了她的“睡眠改造计划”。她将卧室灯光调至暖黄色,播放白噪音,并坚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逐步重建生物钟。“关键是要让身体形成‘入睡条件反射’。”她强调。
退休教师陈先生则通过“环境断舍离”改善睡眠:“我把卧室的杂物清理干净,只留一张床和一盏小夜灯,空间清爽了,心里也跟着轻松。”晋江市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王琳对此表示认同:“杂乱的环境会刺激大脑分泌压力激素,而整洁、低刺激的睡眠空间有助于快速进入放松状态。”
除了物理环境调整,市民还热衷探索“心理暗示法”。从事设计工作的吴先生透露:“我会在睡前写‘感恩日记’,记录三件当天开心的小事。这个习惯让我带着积极情绪入睡,噩梦都变少了。”
从“独自硬扛”
到“主动求助”:
心理支持资源受热捧
当情绪陷入低谷时,咱厝市民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自我消化”。“90后”程序员小周曾因项目压力长期失眠,在朋友推荐下尝试了市图书馆的“正念冥想课程”。“跟着导师的引导呼吸,我发现自己能‘跳出’焦虑,客观看待问题了。”他表示,每周两次的冥想练习已成为他的“情绪稳定器”。
全职妈妈蔡女士则通过阅读心理书籍走出产后抑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让我明白,情绪低落不是我的错,而是需要被看见的信号。”她还在社区组建了“妈妈互助小组”,定期分享育儿压力与解压技巧。“和同频的人聊天,比一个人憋着有用多了。”
对于需要专业干预的市民,晋江市第三医院及咱厝公立医院的睡眠门诊(包含心理疏导等方式)成为重要依托。
心理健康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整个社会的课题。当我们愿意开口谈论脆弱,光就会照进来。相关专家提醒:“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或兴趣丧失,务必及时寻求帮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需要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