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早上起床时突然天旋地转,恶心得直想吐,只能紧紧抓住床沿不敢动!”近日,52岁的晋江市民陈女士在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眩晕门诊向主治医师许玉棋描述自己的症状。经检查,陈女士被确诊为“耳石症”——一种因内耳“平衡石”错位引发的常见眩晕疾病。
案例解析▲ 翻身引发“眩晕危机”
陈女士回忆,发病前一天她熬夜整理家务,凌晨才入睡。次日清晨,她刚翻身准备起床,便感觉整个房间剧烈旋转,伴随强烈的恶心感,持续约1分钟后缓解,但只要头部稍有移动,眩晕便会反复发作。“我以为是脑供血不足,吃了活血药也不见效。”陈女士说。
许玉棋解释,耳石症的“元凶”是内耳中的碳酸钙结晶(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并刺激神经末梢。“耳石本应附着在耳石膜上,帮助感知头部运动,但疲劳、外伤、骨质疏松或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其脱落。”她指出,陈女士的熬夜行为可能引发内耳血液循环障碍,诱发耳石移位。
预防指南▲ 守护内耳“平衡石”
“耳石症的眩晕有三个典型特征:短暂性(通常不超过1分钟)、位置性(与头部特定动作相关,如起床、翻身、低头)、无听力损害。”许玉棋强调,许多患者误将耳石症当作“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盲目按摩或输液治疗,反而延误病情。
许玉棋提醒,耳石症虽可治愈,但易复发,日常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减少低头玩手机、快速转头等动作,中老年人起床时建议先侧身,再缓慢坐起。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需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指标,降低内耳血管病变风险。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适当饮用牛奶、晒太阳可增强耳石膜稳定性。规律作息,缓解压力,长期疲劳、焦虑会干扰内耳血液循环,建议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可通过瑜伽、冥想放松身心。
“眩晕不是小事,但也不必恐慌。”许玉棋呼吁,“若出现短暂性、位置性眩晕,请及时到专业门诊排查耳石症,早诊断、早复位,就能快速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