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不足,孩子却出现失眠、焦虑甚至抗拒上学的情况?”随着新学期临近,晋江市第三医院心理科门诊迎来就诊小高峰。记者从晋江市第三医院获悉,近期因“开学综合征”前来咨询的学生数量较平日增长约40%。对此,该院临床心理医师陈雷结合10余年的心理卫生工作经验,为家长和学生送上科学应对指南。
四大症状需警惕
“开学综合征不是‘矫情’,而是身心发出的调整信号。”陈雷指出,从假期自由状态切换到规律校园生活,孩子可能出现四类典型表现:一是躯体化反应,如头晕、腹痛、食欲不振;二是情绪波动,表现为烦躁、易怒或过度沉默;三是行为退缩,抗拒完成作业、逃避社交;四是认知障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他特别提醒,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自伤倾向,需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在晋江市第三医院心理危机干预档案中,一名初二学生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生因长期家庭矛盾叠加学业压力,开学前出现自残行为。陈雷带领团队通过每周两次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家庭治疗改善亲子沟通模式,历时三个月助其重返校园。“心理治疗如同‘心灵拼图’,需要耐心倾听、科学引导,更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陈雷说。
三招破解“开学难”
针对“开学综合征”,陈雷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方案。
第一招:7天渐进式作息调整。“突然早睡早起易引发‘戒断反应’。”陈雷建议,开学前一周每日将睡眠时间提前15~30分钟,同时模拟校园日程:上午安排30分钟阅读,午后进行轻度运动,傍晚参与家务劳动。“关键要让身体感知到‘规律感’,而非机械执行时间表。”他强调,夜间睡眠需保证8~10小时,午间小憩不超过30分钟。
第二招:构建“安全型”沟通场域。“孩子抗拒上学时,指责会加剧心理防御。”陈雷分享“共情四步法”:先承认情绪合理性(“妈妈知道你不想开学”),再引导表达具体困扰(“是担心作业没完成,还是舍不得好朋友?”),随后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我们每天完成一科作业,完成后奖励15分钟游戏时间”),最后强化积极期待(“新老师说你数学进步很大,她很期待见到你”)。
第三招:启动“小步子”适应计划。对于严重焦虑者,陈雷推荐“阶梯式暴露疗法”:先在家模拟上课场景(如定时坐书桌前阅读),逐步过渡到校园周边散步,最终实现全天在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要及时肯定,比如贴一颗星星在日历上,积累五颗可兑换一次家庭活动。”他透露,该方法使85%的厌学患者两周内恢复上学意愿。
作为专业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康复的医生,陈雷还呼吁家长关注“隐性压力源”:“校园欺凌、师生关系紧张、学习方法断层等问题,往往比作业量更易引发心理危机。”他透露,晋江市第三医院已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与全市中小学建立“医—校—家”联动机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