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开学季临近,幼儿园的萌娃即将结束无忧无虑的暑假,重返集体生活。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从自由松散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有序的园所生活,往往需要更长时间适应。
如何帮助孩子们平稳“收心”?记者采访了多位幼儿园家长和儿童心理专家,为家长们提供针对性建议。
经验 ▲ 用具象化方式搭建过渡桥梁
咱厝的家长们在帮助孩子收心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实用的经验,主要体现在调整作息、重温集体记忆和模拟入园流程等方面。
在调整作息上,家长们善于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家长林女士从上周开始,就用《小熊上学记》绘本帮4岁的儿子调整生物钟,每晚睡前和儿子模仿绘本情节,让孩子主动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比生硬的闹钟提醒有效得多。在饮食调整方面,她采取“渐进式减少零食”策略,将孩子下午三点必吃的蛋糕改成下午四点的小份水果,慢慢和幼儿园点心时间对齐。她特别提醒,避免开学前突然断零食,否则可能引发孩子对入园的抵触。
重温集体记忆能有效唤醒孩子的社交欲。家长张先生把女儿和小伙伴的合照贴成一面墙,每天和女儿翻看照片时,故意提起孩子们一起玩耍的趣事,让原本抗拒入园的孩子开始期待见面。家长李女士则带着5岁儿子提前“踩点”幼儿园,让他指认熟悉的设施,回忆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同时,她强调,要避免用“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 之类的话语,以免让孩子将入园和惩罚关联。
模拟入园流程可以消除孩子对入园的陌生感。家长赵女士每天和3岁儿子玩“幼儿园小剧场”游戏,她扮演老师,让孩子模拟“背书包、换室内鞋、和妈妈说再见”的完整流程。经过练习,孩子已经能坦然接受和妈妈暂时分离。购买新物品时,她让孩子全程参与,孩子选了自己喜欢的奥特曼图案书包,每天睡觉都要抱着,增强了对入园的掌控感。
建议 ▲ 把握幼儿心理特点 避免三大误区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心理教师章肖美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避免三大误区的建议,助力孩子顺利收心。
首先是理解“分离焦虑回潮”,允许孩子适度情绪释放。3~6岁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暑假形成的依恋关系突然断裂,容易出现“退行行为”,比如已经戒掉尿不湿的孩子突然尿床,这是正常的应激反应。她建议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开学之初,可以说“妈妈知道你舍不得,但是下午一定会来接你”,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情绪。同时,送园时要果断告别,逗留过久反而延长孩子的焦虑时间,但承诺的接园时间必须严格遵守,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是避免“过度干预”,要用游戏化思维衔接。幼儿的学习以具象思维为主,说教式“收心”效果甚微。她举例,与其说“开学要听话”,不如玩“玩具分类”游戏时说“我们像幼儿园老师教的那样,把积木按颜色分好吧”。她还强调,家长要减少“假期最后疯狂”的补偿心理,有些家长开学前带孩子熬夜赶游乐场,这种剧烈反差会加剧孩子的适应困难。建议最后一周保持和幼儿园相近的活动节奏,比如上午安排1小时手工时间,模拟园所的区域活动。
最后是警惕“比较式激励”,要用个体进步替代横向对比。章肖美指出,“你看隔壁小明都不哭”这类话,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幼儿的自我认知尚未成熟,更适合纵向鼓励,比如:“你今天比昨天多和老师说了一句话,真棒!”对于出现持续拒食、夜惊等严重应激反应的孩子,她建议通过“情绪绘本共读”疏导,推荐《魔法亲亲》帮助孩子理解分离,《我的情绪小怪兽》引导孩子表达感受。若两周后仍无改善,可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儿童心理干预。
分年龄段收心指南
小贴士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收心重点和实用方法,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生活。
对于小班新生(3~4岁),建立安全感是核心。可以准备“安抚物”,让孩子携带一件熟悉的玩具或小毯子;制作“妈妈约定卡”,画上妈妈的笑脸和接送时间;坚持“固定告别仪式”,比如拥抱三次后挥手再见。
中大班幼儿(5~6岁)则以强化社交期待为主。可以设计“暑假趣事分享卡”,让孩子画出想告诉伙伴的新鲜事;制定“小任务清单”,比如“帮老师分发勺子”等责任小游戏;开展“问题解决角”,提前和孩子讨论“如果想妈妈了怎么办”。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这个夏天的 “收心”准备,本质上是帮他们重建对集体生活的美好预期。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当孩子觉得‘幼儿园有好玩的、有想念的人、有我能做好的事’,收心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