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班主任郝老师,也是同学们心中的好老师;她的道法课堂妙趣横生,是情境教学的高手;她管理班级有一套,寓教于乐,既规范了行为,又让学生心悦诚服……
她,就是晋江市第五中学道德与法治老师郝玉兰。
本报记者 蔡红亮 董严军
道法教学妙趣横生
班级管理有一套
在晋江市第五中学初一2班,当被问及班主任是谁,学生们总会相视一笑,默契地回答:“我们班主任是(郝)好老师!”这巧妙的一语双关,既道出了班主任郝玉兰的姓氏,更饱含了学生们对她由衷的喜爱与认可。
2007年,怀揣教育梦想的河南姑娘郝玉兰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被“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吸引,毅然南下扎根闽南侨乡,成为晋江五中一名政治教师(道德与法治),并担起了班主任的重任。
“郝老师可太有‘手段’了,是名副其实的‘武林盟主’!”学生张炳隆这样评价他的班主任。郝玉兰的班级管理自成一派,摒弃了“狮吼功”,独创“管理法”:早自习迟到?请给全班讲一个历史名人守时故事。乱吃零食?为小组同学每人馈赠一份零食。乱扔垃圾?荣膺“劳动小能手”,负责班级卫生一天……这些别出心裁的“惩罚”,寓教于乐,既规范了行为,又活跃了氛围,让学生心悦诚服。
在郝玉兰的课堂上,严肃的《道德与法治》总能变得妙趣横生。“同学们,假设牛顿的苹果砸到2025年的行人,该赔多少钱?”她晃着苹果教具,将《犯罪与刑罚》讲成了引人入胜的单口相声。后排打瞌睡的男生猛地举手:“老师,这得算高空抛物罪,还要赔医疗费误工费!”这样的互动已成课堂常态。
她更是“情境教学”的高手:将《今日说法》案例搬进课堂,用“卸载游戏请大餐”的激将法引导学生讨论网络安全;编排情景剧演绎校园欺凌案例……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对“道法”课的热情。
“班妈”的乡土情与育人经
晋江五中是一所农村学校。面对城乡教育差异,郝玉兰没有抱怨,反而看到了乡土赋予孩子的独特优势。她主动了解农村特点、乡土人情,细致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和学习状况,温柔而坚定地融入学生中间。家长们亲切地称她为“班妈”。
“有郝老师这个‘班妈’在,我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清晰多了,她就像一颗‘定心丸’。”家长操凤英感激不已。她坦言从郝老师处学到了宝贵的亲子沟通技巧。郝玉兰在家长会上用心分析每个学生情况,“手把手”指导家长;她让孩子们给家长写“心里话”信件,当父母读到那些平日难以启齿的话语时,常常泪流满面,真正开启了理解孩子内心的大门。
郝玉兰为班级取名“竹梦中队”,寓意培养坚韧不拔、虚心有节、正直刚毅的品格。教室墙壁的竹林手抄报上,每片竹叶都承载着学生的成长目标。她深知青春期的孩子如同竹子,“有节而心虚”,需要空间,更需要引导。她带领学生民主制定15条班规,处理常见违纪,全程征集采纳学生意见,赢得了广泛拥护。班规在年段推广时,郝玉兰谦逊地说:“这不是我的创造,是每个孩子对公平教育的渴望在发芽。”
一个政治老师,早读带英语、午休攻数学、晚间抠语文——郝玉兰的“跨界”辅导令人动容。办公桌上那盒永远敞开的润喉糖,无声诉说着她的辛劳。有同事曾拍下她趴在走廊栏杆抽查背诵的身影,配文“这个老师比闽南人还拼”。对此,她总是微笑着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而且要持续添柴。”
如今,晋江五中的老木棉树下,常能看到郝玉兰与学生围坐讨论的身影。阳光穿过叶隙,洒在她手边的宪法课本上,仿佛映照着学生们心底的祝福——“郝老师,您名字里的‘玉兰’,就是我们班最香的法治之花”。郝玉兰,这位从河南而来的教育者,已在晋江沃土深深扎根,用智慧与爱心,持续点亮乡村学子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