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趣聊“晒伏”

凃俊明

民谚道:“夏至三庚数头伏。”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延续10天,进入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立秋意味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末伏也标志着三伏天即将结束。

民间三伏要“晒伏”,这自古传承的习俗融汇今时,逐生诸多趣闻轶事。

晒家谱是“年事”。骄阳似火的伏天燥热时令,村里那些年长者就会虔诚地搬出自家祖传的宗谱家乘,在阳光下曝晒。几个小时的夏阳直射之下,那些躲藏纸页夹缝里的蠹虫被紫外线灭杀,蕴涵于书脊纸面中的潮润湿气,则被强日光夏热风“一扫精光”。

“娃儿,咱家先祖自江西迁徙过来,到今天已经12世人马啦……”夫者晒谱忙,传继族史长。家长一面收拾家谱,一面给后生晚辈们叙说那些族谱家传家世故事。每一年的这伏季晒谱,是坊间常见常有的“常事”,更是家风家训家教的隆重开场与赓续仪式,成为家长们最重要的一桩“年事”。

晒衣被靠“女工”。伏天时节的干裂季风,成为家里曝晒衣被服饰的黄金辰光,而出手“晒伏”衣被的多半是家庭主妇。因此,乡里人称这时候的衣被服饰“晒伏”是“女工”。

无论是街市小区,还是村巷农舍,“晒伏”的女主人们都会挑个好日子,将家里那些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多姿多彩服饰按计划先后“出晒”。“晒伏”物种自然包涵绫罗绸缎那些百色花案的,有的见得了大太阳强光芒的直照,有的需要“半是阳半是阴”的“轮晒”,还有的只能是吹着夏风除却湿气的“风晒”,更有的娇贵丝缎织物既要“晒伏”又得防“伤面褪色”,只好时不时地轮番“翻晒”,保障高级服饰“不晒伤”。如今生活条件好,几乎家家衣柜满满当当,品类千奇百类,材质各种各样。一溜橱柜衣物从首秀出场到完成“晒伏”收藏,女主人们要隔三岔五前前后后地忙忙碌碌好几天,真是“丽人晒衣被,悉心照料忙”。

“晒伏”又添“晒人”。这些年来,养生保健越来越时兴,有的甚至“新奇前卫”。

“晒伏添新宠,晒背晒儿郎”,如此“新闻新图景”里,“晒伏”要“晒人”?当下“晒伏”季节,“晒人”者时有。

“晒人”,一是“晒背”,二是“晒孩”。街道东巷里张老爷子这几年每年都要在伏天时光里“晒背”,他伏卧向阳,单衣遮身,大汗淋漓之时,便起身揩擦汗珠,每次晒背10分钟左右。他像医家那样陈述“晒背”功用:三伏天“晒人”却病健身哩!通过晒背,不花钱就能疏通2条经络!晒好了还能得益健康一整年。人的后背,有许多穴位,如肺俞、心俞、膈俞等,这些穴位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晒后背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当然,得根据个人体质量力而行”,他又补述道。

街坊里,类似张家爷这般“晒背”人,效仿者日增。

暑日之晨,夏阳东升就是那般火辣辣的“一团火”,上午8点多的强光芒照人,就有“烘炙”的体感温度了。小区门口的邻家妇女推着一架漂亮的小红车,红筐里红绸打底的红铺垫上,满月不久的婴娃侧趴着殷红的身子,接受着阳光的照耀。娃的头、面、眼被缎子遮掩着,奶奶奉命执扇,给婴儿徐徐送上丝丝清凉。每天10分钟光景的“晒孩”,成为路人的新奇。家长的“晒孩”之说“有理有据”:婴儿晒太阳的好处不少啊!诸如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情绪、预防近视,最主要的是帮助合理排除体内黄疸云云。

“晒背”也好,“晒娃”也罢,这“晒人”是与“晒伏”同日而语的一抹盛夏风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