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市场热点事件频发,从部分保险销售人员违规操作引发的消费者投诉纠纷,到一些疑似非法保险活动在网络平台暗流涌动,严重侵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须提高警惕,认清非法保险陷阱的真面目,掌握辨别方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保险陷阱花样百出
部分在职或已离职的保险销售人员,利用自身职务身份带来的便利及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大打“擦边球”。他们假借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名义,故意混淆保险产品和理财产品的概念,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非保险理财产品。许多消费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将资金投入其中,最终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遭受了经济损失。
个别不法分子或不具备经营保险业务资质的经营主体,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铤而走险。他们通过伪造保险公司印章、制作虚假保险合同等手段,以收取保费的名义骗取消费者资金。“假保单”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保险事故,消费者无法获得正常的理赔。
某些第三方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以低价、赠礼、等同保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机动车安全统筹”服务。这些机构并非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它们与消费者签订的“XX统筹”“XX互助”“XX联盟”等合同,本质上并非保险合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轻松辨别保险真伪
保险从业人员提醒,保险行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未经依法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得经营保险业务。广大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应该选择到正规的保险公司营业网点,或者在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官方App等渠道购买保险产品,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在接受保险产品推介时,消费者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仔细查验销售人员的执业信息,切勿轻易相信任何“代缴保费”服务,切勿向个人账户或不明平台转账,以免资金被骗。投保完成后,消费者一定要留存好保险合同、保单等重要文件。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的官方客服电话进行保单核实,也可以通过中国银保信旗下的“金事通”App查询名下保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