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生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节后这样做 有助于调适身心

本期聚焦

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不少人发现自己难以迅速适应工作节奏,陷入“节后综合征”的困扰。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记者近日采访了晋江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滢坦,他结合医学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从症状到应对,为公众解读节后综合征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助你科学调整回归正轨。

“节后综合征”的两大诱因

“生物钟紊乱与肠胃负担是节后综合征的两大诱因。”张滢坦指出,节后综合征的核心成因在于假期生活规律的全面打破。许多人假期中熬夜追剧、昼夜颠倒,导致生物钟严重紊乱;同时,高油高糖的饮食、暴饮暴食等行为,使肠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这种生理上的“透支”直接引发了节后失眠、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此外,张滢坦特别提到,心理层面的落差也是重要诱因。假期中人们处于放松状态,而回归工作后,面对堆积的任务和压力,心理上的“急刹车”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这种身心失衡的状态,往往需要科学干预才能逐步缓解。

建议:调整身心改善系统

针对节后综合征,张滢坦提出了一套系统性调整方案。首先,需通过“渐进式作息调整”重建生物钟:假期结束前1—2天,逐步提前入睡时间,避免直接切换至高强度工作模式。例如,将假期中的凌晨1点入睡提前至11点,配合午间20分钟短憩,帮助身体适应新节奏。饮食方面,他强调“清淡修复”原则。假期后3天可采取轻断食策略,如早餐以燕麦粥、蒸蛋为主,午餐增加绿叶蔬菜占比至50%,晚餐减少主食量,搭配山楂茶、陈皮水促进消化。张滢坦特别提醒,需避免用奶茶、碳酸饮料替代水分摄入,这类饮品可能加重肠胃负担。

“运动与心理调适同样关键。”张滢坦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八段锦、瑜伽或慢跑,这类运动既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又能通过呼吸调节缓解焦虑。心理层面,他推荐“三步接纳法”:承认情绪波动、制定每日小目标、睡前记录3件积极事件,逐步重建工作信心。

提醒:慢性患者须注意

张滢坦特别强调,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需格外警惕节后综合征。以硬皮病患者为例,假期中若因作息紊乱导致病情波动,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关节僵硬等急性症状。他建议此类患者节后优先恢复规律用药,并通过每日体温监测、关节活动度记录等方式,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对于普通人群,张滢坦提醒,若节后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或躯体疼痛,需警惕“职业倦怠”等深层次心理问题。此时可尝试“工作-休息”时段划分法,如每工作90分钟休息15分钟,或通过正念冥想减少思维反刍,逐步恢复心理韧性。

节后综合征的本质是身心适应的短暂失衡。通过科学调整作息、饮食、运动与心理状态,大多数人可在1—2周内恢复常态。张滢坦最后建议,公众可将节后调整视为一次“身心重启”的机会,通过优化生活习惯,为长期健康奠定基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