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黄 良
说到退休生活,许多人一日饱食三餐无所事事,或含饴弄孙以解无聊,或到处穷游乐此不疲。有一首歌唱道:“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张景锻用心致志梳理过往岁月沧桑年华并付诸笔下,完成了个人从工作到退休、退休到再创作令人侧目的转弯,亮出了晚年生活的一张丰满答卷。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一书,犹如他竭诚开启的另一扇门,让我们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今张景锻的人生履历和当时晋江人的生活场景。
不是谁都可以大器晚成,退而不休去身体力行研学写作,付诸足够耐心和毅力、锲而不舍地钻研练习作文,一篇一篇文章从笔端流淌、在键盘敲打,成形于电脑屏幕上。张景锻就是其中罕见的一位。回首往昔,往事并不如烟,在张景锻眼中,人生历历在目。“活到老学到老”很世俗的一句话,真正做到的却是不多也多乎哉,去刻苦实践的更少。躺平的退休生活丝毫没压力,但日子就浑浑噩噩过去,你想有作为必须付出几倍的努力。盘点以往工作方面给人上的课,是一堂接一堂,令人应接不暇,总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意事物件。学习新的知识也一样,忙于工作的时候,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历史,发展状况怎样,似乎或熟视无睹或漠不关心。坐冷板凳冷眼旁观,发现了当时的认知识别与事实偏差颇多,从而领悟真谛,产生启迪(《在陈埭的日子里》)。
在浩瀚的历史中,没有过不去的经历,没有解不开的难题。正所谓,看历史兴衰,明人生浮沉。在跌宕曲折的历史里,找到人生的归属与方向。“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退休后花许多精力去从事文学创作,为单调的晚年镀上一层光圈,增添了一抹亮色,使生活多彩绚丽。年龄多少只是一个人的代名词之一,并不能因此箍圈心理羁绊思想,反而是作为一个刻度时刻提醒着人们,已不再青涩该嗨就嗨。步入六旬之年,大都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许多风雨,也收获了不少珍贵的记忆。人生的路程,痛苦与欢乐,已炼成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年龄,倍加珍惜这份难忘的记忆,在有生之年内,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多一份经历》)。
在张景锻笔下,我们看到他过去所生长和学习的时代。那时的中国,乡村里还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着油灯度日。人们物质匮乏、生活极端艰难。但那时人们心气很高,充满激情,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地战天斗地(《山村十年》)。
人生中所有的深意,其实就藏在平淡流年的日常里,尤其是退出江湖在家休息,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退休”时。张景锻的退休生活,在平淡中袒露着趣味,每到一处旅行,他用镜头记录载取一处处风景。岁月不饶人,岁月沧桑,雕刻记忆,一些人一些事,令人难以忘乎所以。尘封的记忆被张景锻挖掘出来,令人怀想以前生活拮据却充满激情地斗志昂扬。那些年经历的人和事,让年轻的人彷徨犹豫纠结,时至今日,由张景锻轻描淡写,令曾经的当事人豁然开朗。通读这本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农家后代一幅幅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小时的顽皮嬉闹、上学的孜孜不倦、工作的殚精竭虑、退休的畅游山水……貌似张景锻信手拈来,实则不然,所有这些,都是他独具一格的精心剪裁。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用人生发展的规则来约束自己。自由有度,生活有尺。退休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恰好是做“陶渊明”的最佳机会。千万不要知道太晚,更不要蹉跎。这样的生活,张景锻悠然做到。在城里,种下菊花盆栽,慢慢打理,静待花开;在乡下,种瓜点豆,老伴互相依靠,那也是最佳选择(《第二次退休》)。
年轻时曾经在事业上奋斗过了,无怨无悔;晚年,什么都不争,乐得一身轻松。时下许多退休老人,日食三餐,追热剧手机,浑浑噩噩地活着,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梦想,内心不喜不悲,像一台没有思想没有感情麻木的机器人。感觉到只有无边的空虚孤独感,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没有了理想没有了追求,就这样为了活着而活着。退出实职的张景锻,截然不同地走出一条新途径,为晋江老区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尽他的一份“绵薄之力”(《我和老促会十年》)。
每一个人的退休生活的确未必是你想要的,但绝对是你跨越藩篱自作主张寻找的。找到了目标并为之努力,找到了乐趣并不知老之将至,找到了自我并抒发心声。张景锻退休后的创作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者系晋江市社科联四级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