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直降1000元”的诱惑背后,竟暗藏精心设计的骗局。近日,市民王女士因轻信微信群结识的“保险业务员”,向对方私人账户转账万元后遭遇失联。经保险公司核查,其所谓“代办投保”业务纯属虚构。在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险,并及时索要保险合同,勿将保险费等钱款转交他人代办。
微信群结识“业务员” 万元保费有去无回
市民王女士的遭遇揭开了一起新型保险诈骗套路。今年3月,她在某投资理财微信群结识自称某大型寿险公司业务员的李某。对方以“内部优惠名额”为饵,承诺在王女士选定保险产品基础上额外减免1000元保费。在获取王女士身份证信息后,李某通过伪造保险公司产品计划书、系统投保截图等材料,诱导其将保费转入个人账户。
“他说保险公司月底要冲业绩,必须立即转账才能锁定优惠。”王女士回忆称,李某多次强调“优惠仅限当日”,还展示过印有保险公司抬头的“工作证”。然而转账一个月后,她既未收到电子保单,也查不到投保记录,李某更彻底失联。涉事保险公司证实,其系统内并无王女士的投保信息,李某也非公司注册代理人。
记者了解到,此类诈骗正呈现专业化趋势。不法分子往往伪造保险公司工牌、投保系统界面,利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精准筛选投保意向人群。
资质核验要严格
资金流转须谨慎
针对频发的“保险代办”骗局,多地金融机构就曾发布专项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
首先,消费者一定要通过正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有保险销售资质的个人代理人等渠道咨询和购买保险产品。
其次,及时索要保险合同。购买保险产品后,保险消费者要及时向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索要纸质保险合同或电子保险合同,仔细阅读合同内容及保险条款,进一步明确所购买保险产品的名称、保险期限、保险金额、应交保费、个人信息、保险责任等内容,特别是要关注免除责任条款。收到保险合同后,保险消费者要注意保存好合同纸质材料或电子文档,如有遗失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补办。
再者,勿将保险费等钱款转交他人代办。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一般是在约定缴费时限内从投保时双方约定的银行账户中自行扣缴,保险消费者切勿将现金直接交由其他个人办理。保险消费者自行操作转账时,要注意核对转账对象是否为保险公司对公账户。
最后,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法分子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信息、通信信息、家庭住址、银行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将面临被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等风险。消费者不要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泄露给其他人,或委托他人代为办理保险合同相关业务,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而遭受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