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伊婧(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5班)
俗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在我这个年纪,我只时时体会到“道理”如此贫乏无味,深受“逆耳”的烦恼,还不曾深深感受到“利于行”的道理。
这不,我刚刚起床没多久,妈妈的“不”字经就三不五时地从家里不同角落飘了出来。那一串串耳熟的唠叨声就像唐僧无情的紧箍咒,一遍遍地在我耳边回荡,“不能跷二郎腿,女孩子要注意坐姿!”“不要拖拖拉拉,跟蜗牛一样!”“不许……”每当我的耳边回响着这些唠叨声,一股无名的叛逆感就充满身体,“哼,妈妈越不让我干嘛,我偏要干嘛!”有几次,甚至因为一些小小的“不”,我和妈妈闹得很不开心。每每冷静下来之后,虽然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也第N次浮上心头:“尽管妈妈的这些‘不’都是为我好,可为什么我就是听不进去呢?”
这天,妈妈递给我一本书。我一看,诧异地说道,“这个书名真奇怪!《那么多那么多的“不”》,是什么‘不’呢?”妈妈故作神秘地说,“你不是不喜欢我唠叨你吗?今天换个方式,让它陪你‘唠唠嗑’!”我一听,带着浓浓的好奇心便一头扎进了书里,没一会儿工夫,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作者李日伟在书中讲述了60个微寓言故事,搭建对话桥梁。篇幅虽小但情节紧凑,互动感强,还常以反转结局带给我满满的惊喜感。我时而随着它哈哈大笑,时而紧锁眉头,时而摇头叹息,时而泪湿眼眶。书中各种动植物也被赋予和人类相似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更绝的是,书中金句频出,其中“不听跳鼠言,吃亏在眼前”更是让我捧腹大笑,幽默生动的小故事一下子代替了妈妈嘴里索然无味的“不”。
其中,我从《约束未必不自由》这一个微寓言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一则“风筝们不愿意接受风力发电机的约束,一味我行我素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结果却因为风筝线断裂而掉在地上”的惨痛故事。读完这篇故事,我为风筝们的不听劝感到愤怒,更为他们的结局深感惋惜。与故事的对话也让我默默反思自己。妈妈一直希望我能制定相应的作业管理时间和养成作业书写习惯,好好完成作业再心安理得地玩耍。我却一直不愿受其约束,心想“先玩再写与先写再玩不是一样吗?”于是,我便随心所欲——先玩再写。然而,屡次尝试,在大玩特玩之后再写作业时,我却感到精神不集中,甚至打瞌睡,十分痛苦。自从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便恍然大悟:原来,先写完作业就可以安心地玩;先玩,玩得不安心,写作业时又想玩。
我手捧着书,爱不释手,耳边又传来妈妈的声音,“不要再看了,饭都凉了。”我突然灵机一动,如果妈妈也和我一起共读这本书,会不会妈妈的“唠叨”就少了?
一想到这,我便迫不及待抓起书,飞奔向妈妈……
指导老师 施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