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宗
以“十户人家九户侨”来比喻晋江市金井镇洋下村,是很恰当的。全村户籍人口1600余人,亲属侨居海外的就超过3000人。走进村中观览,十几栋由早年华侨兴建的古建筑,或典型闽南“皇宫起”,或中西合璧“小洋楼”,都不失豪华壮观,依旧挺拔而立。有关华侨的诸多故事,也成为村民们常挂嘴边的美谈。
明朝末年,一支陈姓先民由福全所城南门外的溜澳南移,择背倚丘陵、面向大海的平坦地带而居。由于眼前就是一片田洋,又处山水积流的水尾,因此就把村名称作“洋下”。清初,另一支原居住于龙湖阳溪一带的施姓先民,也陆续迁入洋下村。至此,两姓和睦相处,村民们安居乐业。
现在的洋下村,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整个村处在西北部的山林与东南部的防护林环抱之中,高低错落与新旧相映的楼宇房屋,透露出洋下村的往日沧桑与现代荣光。数条村道用水泥铺设路面,宽敞又整洁。农贸市场、超市门店、文体中心、办事大厅等公共设施和生活保障设施齐全配套。
洋下村最美的风景,还是那段长长的海堤沙滩。站立于高高的海堤中部,整个大海湾一览无余。远方的礁石激起阵阵浪花,又有节奏地传来沉闷的轰鸣。细白的海湾沙滩,开阔平坦,赤裸在眼前。柔和的阳光下,水际边金光灿烂,朝迎晨曦,夕辞晚霞。还有海堤内密密匝匝的马尾松树,也在徐徐的海风中站成一道绿色长廊,守护着长长的海岸线。红蓝绿白、天高海阔、船影鸥声,这海岸的天然之美,让人尽收眼底、尽享其趣。
洋下村的幸福源于“侨”,也发于“海”。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洋下村3.5公里的海岸线及其上千亩的近海海域,就是强村富民之“福海”。一条长堤将滨海分成内外两部分:海堤外,宽阔细白的沙滩、簇拥如山的礁石、清澈如镜的海水,自然而然地用以发展滨海亲水旅游;海堤内,经过集中流转而来的大片土地,利用清洁海水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打造乡村振兴的主体产业。
思路变,天地宽,自然优势变成了发展优势。自21世纪初起,洋下村就率先引进鲍鱼育苗技术,养殖规模由小作坊变成大厂棚,经验由简单粗糙到精细规范,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工厂化、规范化育苗;同时利用近海开展海上网箱养殖。由洋下村养殖出来的鲍鱼,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培育出来的文昌鱼种苗获得成功,成为全国文昌鱼种苗保护基地。目前,洋下村有海产养殖企业22家,陆上育苗面积120亩、海上养殖面积770余亩,养殖产业全年产值超过1.2亿元。
在沿海地区,人们把刚捕捞上岸或搬出船舱的新鲜度高的海水产品,通称为“海鲜”。食用“海鲜”更是沿海人的习惯与最爱,因为“海鲜”生猛鲜活、肉嫩味美、食而不腻、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烹饪简单、易于冰冻或干化处理等特点。在洋下村的海边,就有几家装饰简单的“渔家乐”,进入店中可以点上几道“海鲜”,比如白灼九节虾、油淋大角蟹、清蒸石斑鱼、闽式海蛎煎、土鸡鲍鱼汤等。食用时再蘸点蒜碎或芥辣,一定会味蕾全开、食不停箸、尽情满足。
洋下村让人访到“古”、看到“美”、尝到“鲜”。人们在赞不绝口、津津有味之余,也会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