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属于吃货的季节。眼下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对于螃蟹这道美味的热爱,古人不比今人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苏轼就曾写诗称赞螃蟹这一难得的秋日美食。
螃蟹好吃且有药用价值
九月雌蟹黄丰腴,肉嫩细腻;十月雄蟹膏肥甘,肉厚味鲜。近日,螃蟹成了不少咱厝人餐桌上的吸睛美食。读者陈晓燕告诉记者,“每年秋天,我们都会网购大闸蟹。或煎得香喷喷的香辣蟹,或加入稀饭中做成螃蟹粥,美味极了!一家人都很爱吃。”
记者了解到,秋季的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具有药物属性。《神农本草经》记载:“蟹,味咸寒,生池泽。可治胸中邪气,热结痛,面肿,败漆,烧之致鼠。”在中医看来,蟹性味咸寒,具有偏性,食用时有诸多讲究,稍不注意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选择螃蟹有讲究
那怎样才能“吃好”螃蟹呢?首先,从第一步的螃蟹挑选就有讲究,死蟹是万万不能吃的。一捏,捏起蟹背晃动,蟹爪下垂并跟着晃动的是死蟹;二逗,用手逗弄蟹的眼睛,如果反应灵敏,表示活力十足;三看,蟹壳背呈黑绿色且有光泽,则表明螃蟹肉厚壮实;蟹尾处脐凸出来且蟹脐两旁透出红色,表明螃蟹膏肥脂满;蟹脚上绒毛丛生,表明螃蟹体质强健;四试,把螃蟹放入水中,会吐白沫的便是活蟹。
其次,想要食用螃蟹,人群也有讲究。咱厝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黄胜红介绍,蟹肉和蟹黄是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有高血压、冠心病、胆囊炎、肝肾功能差、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人群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螃蟹。螃蟹性味咸寒,多吃会加重寒湿症状,很容易引起肚子不舒服,发生腹痛、腹泻。素有脾胃虚寒、手足冰冷、经常拉肚子的人要少吃螃蟹。孕妇、婴幼儿、年老体弱者宜少吃或者不吃螃蟹。“螃蟹是一种易造成过敏的食物,中医称为发物,过敏反应很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引起荨麻疹、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对于特禀体质或对螃蟹过敏的人,不要以身犯险。伤风感冒、发热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较弱,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螃蟹中的蛋白质,吃螃蟹后容易加重病情。”黄胜红说。
吃蟹不宜同吃柿子
吃螃蟹时,搭配的饮食也有讲究。比如,不与寒凉食品搭配同食。因螃蟹偏寒凉,食用时最好避免与苦瓜、马齿苋、西瓜等寒凉蔬果同食,饭后也不应马上饮用冷饮,以免伤寒伤脾胃。不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因为茶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不与某些水果一起吃。因螃蟹富含蛋白质,如果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橙子、石榴、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会使得钙质与鞣酸结合,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还可能引起结石症。可与酒搭配同食。自古以来黄酒与螃蟹同吃是绝妙的搭配,特别是黄酒性温,有活血暖胃的功效,历来被认为是食蟹时去除寒气的最佳选择,其次也可选用白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