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也是冬季的起始。入冬补冬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抵御严寒,保持健康。晋江市灵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林天钉提醒市民:恰是闽南补冬时,进补的食材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鸡肉、鸭肉、鹅肉及红膏蟳、鳗等,但也不可盲目大补。中医认为,食补要对症,此时宜温补。
多吃温热性食物
众所周知,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虾肉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可益肾壮阳、补气生血,御寒效果较好。同时,植物的根和种子也富含较多热量,如土豆、芋头、萝卜、山药等,可适当多吃。
养肾食物,也是补冬不错的选择。林天钉介绍,冬季阴寒最易损伤肾阳,应多食养肾食物,如海参、枸杞子、银耳、黑木耳、芝麻、黑豆等。这些食物还具有丰富的钙、铁、碘等微量元素,可间接影响人体产热,抵御严寒。肾阴虚者可多食海参、枸杞子、银耳等食物;肾阳虚者宜多食羊肉、狗肉、韭菜等。
此外,冬季人们吃得比较温燥,容易内热上火,应吃一些清凉养阴食物以润燥降火,如枸杞、桑葚、糯米、菠菜、豆腐、冬瓜、黄瓜、梨子、鸭肉等。饮食上不要过多吃咸味重的食物,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调节体内平衡。入冬后可多吃坚果,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这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营养素,对身体有益。
好好睡觉是大补
“食补虽重要,补充睡眠也很重要。”林天钉表示,入冬后,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运动方面,立冬后运动不宜太激烈,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运动,避免大汗出而使阳气外泄,可选择太极拳、慢跑、跳绳等活动量适中的运动,并注意选择通风条件好的室内运动。同时,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颈部、腰部和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及时增添衣物,避免感冒和风寒侵袭。
“冬季进补不能盲目求快,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进补时,可以先从温和的食物开始,逐渐增加滋补食物的摄入量。”谈及冬日进补的建议时,林天钉补充说,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进补的方法和食物也应因人而异。偏寒体质的人应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偏热体质的人应多吃清补食物,如鸭肉、鱼肉等。冬季防范传染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流感病毒多发的季节,出门时或是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时,一定要佩戴口罩进行防护。可备一些脐橙、白萝卜、甘蔗等富含维生素和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