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飞跃
这是一帧最为亲民的状元画像。肃堂先生没戴顶戴花翎,没穿蟒服,一副平易近人的形象。
肃堂先生吴氏,名鲁,肃堂是他的字,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文状元。在泉州,知道吴鲁名字的人多,知道吴肃堂的人极少。古俗直呼其名不恭敬,我决定尊称这位状元公“肃堂先生”。
我是甲辰年(2024)夏历七月二十一日走进他的家乡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的。这一天,纪念吴鲁180虚岁诞辰暨首届吴鲁文化季启动仪式在状元第门前举行。
辛劳的主办方,把这个文化季办成盛大节日,一座座色彩鲜红的迎宾拱门据守村道的显要位置。在一片古厝中,与肃堂先生有关的书房、状元第(新宅)、学堂、宗祠、状元第(旧厝)五座闽南古大厝次第排列,适合观瞻与思考。
蟾宫折桂的学子,除了知识渊博,书法必定了得。肃堂先生的“吴体”风格与其刚直忠厚的品格相得益彰,“吴鲁好大字”之说流传甚广。
肃堂先生的科举追求,宛若一部浓缩的清代科举史,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奋斗与荣耀。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夏历七月二十一日,肃堂先生降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二十九都钱塘乡(今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五岁从师启蒙,十几岁进入晋江县学研学。
古代读书人,大多数是考中举人或进士步入仕途的,肃堂先生有点特别。清同治十二年(1873),他登拔萃科。进入国子监一年后朝考一等,授刑部七品京官,俸满升刑部主事,开始官场生涯。清光绪十二年(1886),肃堂先生考取军机章京,后充方略馆纂修,声名开始远扬。然而,他不甘平庸,决定继续攀登科举的高峰。清光绪十四年(1888),蛰伏多年的他一鸣惊人,就近在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举。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初春,肃堂先生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夺得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登上科举的巅峰,成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位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这一年,肃堂先生46岁。
于是,我们前往吴鲁世家博物馆,试图在那里寻找想要的答案。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高中状元的贡士大多数仕途宽广,实权在握。肃堂先生没有这样的幸运,他当过几个次要部门的修撰、教习、撰文等虚职,相当长的时间从事文教事业,没有补过一次实缺,只能“六掌文衡”。他历任陕西典试、安徽督学、云南督学及主考、吉林提学使等职,每到一处,都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广筹经费建立学堂。
吴鲁世家博物馆的布置格外用心,他的裔孙们理解他的“岳飞砚”情结,特意仿制一块入馆陈列。1894年夏历九月,时任安徽督学的肃堂先生于皖南见到一方岳飞遗砚(即“正气砚”),费尽口舌购回这块鼎鼎有名的“正气砚”,后来一直供在书房里,甚至把书房名改成了“正气砚斋”。在他的著述中,以“正气”为书名的有《正气砚斋汇稿》六卷、《正气砚斋遗诗》一卷等。
每当民族存亡时刻,正直的读书人的爱国热情往往空前高涨。肃堂先生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接连给中国造成极大的灾难,表现出极强的忧患意识。他的军事才能为主战派欣赏,被推荐担任军务处总办。
清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的枪炮声划过京师上空,困居京城南柳巷晋江会馆的肃堂先生,目睹侵略者烧杀抢掠。他手执兔毫,以诗的形式逐日记下“庚子之变”,后来结集为《百哀诗》。他的诗句,无情揭露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这部被史学家称为“庚子事变”的“第一手史料”“庚子信史”诗作,每一首诗,都像利剑闪出的寒光,刺破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国民的心灵。
肃堂先生最后任职图书馆总校,诰授资政大夫花翎正二品衔,时值清宣统三年(1911)夏天。1912年夏历八月二十八日,肃堂先生溘然长逝,距他所生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十又八,长眠于他挚爱的家乡。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