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末世的倔强

戴冠青

清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京城依然春寒料峭,庚寅恩科的殿试揭晓唱名典礼在金殿隆重举行。留着小胡子的晋江钱头村人吴鲁与一众贡生满怀期待在殿外静候,突地,唱名声轰然入耳:“一甲一名,吴鲁!”一股热流瞬间涌上心头,没错,年已四十六的他夺得庚寅恩科状元!

此刻,我正站在钱头村古朴斑驳的状元第中,望着门楣上吴鲁手书“紫薇高照”四个雄浑大字,目光似乎穿过135年的历史烟云,当年吴鲁冠插状元花翎巡游时风光无限的胜景历历如前。

其实,我并不能想象出那时的吴鲁是怎样一种心情,我只知道,吴鲁是个大器晚成的状元。供职京官18年后夺魁,意味着他并不年轻,但也许是晋江人爱拼会赢的倔强性格使然,抑或是一个经过官场历练的儒生试图有所作为的一搏。其状元卷上,面对皇帝的殿试策问,他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自己的治国构想,有帝王心法之道、东三省治理之策,也有经济发展之略、边防守卫之方,经世致用,满腹经纶,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是满满的爱国报国情愫!

46岁的状元公,此后更不敢懈怠。在那个千疮百孔的清代末世王朝中,从光绪十六年(1890)授翰林院修撰始至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辞职,他始终恪尽职守、尽己所能,为选拔人才、振兴文教、祛除腐弊、维护国家利益兢兢业业,在历史上留下了孤独而倔强的身影!

六掌文衡,几乎用尽了他后半辈子的时光。他历任陕西殿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诰授资政大夫,还带队到日本考察学务。他反对旧学,提倡新学;到处兴办学堂、书院、文庙,敦促适龄儿童入学受教;他改革学制,兴学育才;不仅重视基础教育,还关注留学生教育,建议大力起用留学生为国家服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光隧道里,我似乎看到一位须发已经斑白的中年人,倔强地穿梭在各省考试院或学堂中,督学监考,视察学务,研究对策,提出纲领,甚至多次捐出薪俸,资助有关省份办学建校。他那苍凉的脸上满是焦虑,他那瘦弱的胸膛却是振兴中华文教的一腔抱负!

可惜衰败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甲午之后,八国联军大举入侵,吴鲁的文韬武略非但无法实施,他力图振兴的国家更走向了“烟柳断肠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联军攻破津门,进逼京城,太后挟皇帝仓皇西逃,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目睹京城沦陷、腥风血雨,困居晋江会馆的吴鲁双眉紧锁、五内俱焚,满腔悲愤奔涌而出,庶几化为《百哀诗》156首!诗中控诉八国联军的烧杀掳掠,谴责朝廷军队的不抵抗,歌颂爱国志士的民族大义,更哀叹百姓的万般疾苦!

然而,无论吴鲁如何倔强地力图挽救颓世,都改变不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气数已尽的悲剧命运!力图有所作为的一代状元公终于心灰意冷,彻底失望。宣统三年(1911),他黯然辞职返乡。民国元年(1912),他落寞地走完了光彩又悲愤的一生,享年68岁。

此刻,我依然站在状元第中,思绪飞回112年前,我不知道倔强的吴鲁临终前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是否还有光亮,但我知道,作为一个46岁才状元及第的儒官,吴鲁一直是渴望励精图治建功立业为国家作贡献的,他半辈子用心于振兴文教选拔人才也是力图改变弱国现状,敦促国家强大。可惜时运不济,末世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一腔心血、半世努力付诸东流,曾经冠插花翎、风光无限的状元公最终成了一位让人感慨万分的悲剧人物!

我慢慢地穿过天井,踩着布满裂痕的红地砖走出状元第,回望门楣上依旧苍劲有力的“状元第”三个金字,心潮澎湃,忍不住想到,这样恪尽职守、忠诚爱国的儒官要是活在当下该有多好!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