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安土笋冻

毛永温

西安土笋冻?没错。但此“西安”非彼“西安”。

要讲的这个“西安”是位于晋江市安海镇的西安村。

西安村原叫西垵村。垵者,小坑也,指小港湾。宋朝以前,安海港开阔,港内小港湾众多,皆可避风浪。村前临安海港西一小港湾,故称西垵。直到几年前,才改为西安村。

土笋别名“海蚯蚓”。因海蚯蚓生长在滩涂,白生生,酷似竹笋,故称“土笋”。西安村位于古安平港西侧,浅海水域广阔,咸淡水交汇涂摊面积大,有机质含量高,是土笋繁育生长的乐土。土笋冻是由土笋加工而成的冻品,其晶莹透明、鲜嫩脆滑,营养价值高,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小吃。

据《泉州府志》记载,安海土笋冻源于明代。《闽中海错疏》《五杂俎》,以及清代《闽小记》中均有描述:“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明末清初的《安海志》记载:“涂蚕,可净煮作冻。”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安海镇是土笋冻最早的原产地,而出产地就在古时西安海域的滩涂。

关于安海土笋冻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是郑成功攻打台湾时发明的;二是戚继光在安平抗倭时发明的。相传,郑成功攻打台湾时,粮草紧缺,将士便到海边挖来大量的土笋煮成汤。一日,郑成功忙于军务忘记用餐,土笋汤凝固一体,他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味道比土笋汤还好。无意间,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安海土笋冻。

另一传说是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到安海抗倭,因粮食紧缺,士兵便到滩涂捕捉海蚯蚓煮汤喝。一次,戚继光最后用餐时,汤已凝结成胶状的海蚯蚓冻,他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想到比鱼蟹更鲜美。厨师知道后,依照此法加以精制,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

土笋冻制作工艺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制作程序道道精细而有讲究:将挖到的土笋放在清水中养一日,让其吐尽沙粒;然后压破、洗净、熬煮,熬煮时要掌握好火候;最后连同富有胶质的汤汁一起装入小酒盏,等其凝结成块,放上调料就可以食用了。

为传承光大这一传统美食小吃,西安村把土笋冻特色美食,纳入乡村振兴发展中,作为村里绿色美食产业做大做强。全村有土笋冻生产、经营者近百户,已形成完整的土笋冻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产业链,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占安海镇土笋冻产值的80%以上。安海土笋冻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市级非遗项目。

据村支书颜鸿帛介绍,每日天蒙蒙亮,村里的土笋冻经销商就会把制作好的土笋冻,打包运往镇上的汽车站,装车运往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一时间,运送土笋冻的车辆排成长龙,霞光里,场面十分壮观。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大概为弥补我的遗憾吧,颜支书特意把我带到背街一处土笋冻小店,让我尝尝正宗的土笋冻。小店不大,干净整洁,还不到饭口时间,店内没食客。店老板是位年轻女子,她告诉我,从爷爷、父亲到她三代人传承做土笋冻。她家采用古早手艺加工,绝不放添加剂,五重过滤净水,只采用沿海野生土笋,是纯天然制作。我坐下要了碗土笋冻,端来的土笋冻白玉一般晶莹,能看清冻中横七竖八的土笋。按照个人的口味,放些蒜泥、酱油、醋、辣椒、香菜末、葱末等调料,搅拌一下就可以食用了。挖了一勺放进嘴里,入口滑溜溜、凉丝丝,确实美味可口,与众不同。于是,又来了第二碗,还意犹未尽。此时,小店里陆续上人,一会儿工夫,客人已坐满。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呀!

据悉,不仅当地人对土笋冻情有独钟,海外华人华侨也深为青睐。今年清明节前夕,市侨联组织举办海外华侨寻根之旅。一行人来到西安村,村里特意选出八种不同风味的土笋冻,摆出来让这些华侨品尝。大家边吃边咂摸味道,纷纷竖起拇指点赞。

“还是小时候吃的味道!”一位新加坡老华侨颤巍巍地捧着土笋冻碗,不知联想起什么,竟潸然泪下。一位菲律宾女华侨感慨道:“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到这么地道的美味呀!”

小小的土笋冻,勾起海外游子对童年的记忆和乡愁。

土笋冻这一特色小吃,被村里赋予了文化内涵,把西安土笋冻设计成卡通吉祥物,起名小西。小西形象憨态可掬:头顶斗笠是盛土笋冻的碗,身着具有安海地方文化习俗的“嗦啰嗹”装,蹲在那里,怀抱一碗土笋冻,手挥汤勺,眉开眼笑欲吃状,让人喜欢得不行。

现如今,土笋冻已成为西安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符号。小小土笋冻远播海内外,亦是向海文化一朵小小的浪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