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御赐太昌 王常婷

人依地而栖居,村留名以存志。在中华大地上,村名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连接之一。在历史追溯与现实调查间探寻磁灶镇的一个个村名,是对这方山水的一次纵情游览,也是今人与古人的一场跨越千年的隔空对话。

太昌村位于晋江市东部、磁灶镇东南部,辖太昌、杏田、倒桥三个自然村,距晋江市区8公里、磁灶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邻东山村,南接上厝村,西连官田村,北隔张林村。因为交通便利,从市区沿双龙路驱车十几分钟便可到达。村道开阔平整,沿着九十九溪太昌段蜿蜒向前,两旁扑面而来的是赏不尽的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菜地池塘,时有鸥鹭惊起,翔集其间。

关于太昌村名,据《晋江市地名志》记载:太昌村,古地名。因明末时此村有皇帝赐祭葬太师史继偕墓于此,祈盼风水日昌,后来朝廷便赐名“太昌”。元时属晋江县三都。

再查史继偕:史继偕(1560—1635),明泉州晋江大房人,万历进士,历宦神宗、光宗、熹宗32年之久。于明崇祯八年(1635)二月以奢酋荡平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享年75岁,谥文简,赐祭葬,又追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特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墓在晋江磁灶马四行山铺烛台山。

现在泉州市西街尚有史继偕父亲——当时的布政使史朝宜的大方伯府,后改为史氏大宗祠;史继偕的相国府第在现西街泉州影剧院旁。只是在磁灶镇却查不到史家墓地。不少官田村民却都知道以前有个“国老墓”,村子就是因当时官方购置田地给守墓人耕种而得名。墓虽查不到,却可以确定太昌、官田两个村都是因这“国老墓”而得名。

名臣的光环、皇家的恩宠,让偏居闽南山野的村庄也感受到了王朝的荣光,可仔细研究一下村庄的历史,便会发现这里一直都蕴蓄着忠义肝胆的家国情怀。

在我们遍寻国老墓地无果时,却发现另一座古墓。墓在倒桥杏田山上,呈“风”字形状,墓碑上书“明泉郡正统十四年讨贼血战忠节卫民熊公墓,隆武二年秋士民勒石”,字迹较模糊。左前方一亭内有“国殇公碑志”石碑,记载着熊尚初带兵卫民事迹。

熊尚初带兵卫民而献身事迹,许多地方志书都有记载。听闻熊尚初遇害,郡人无不悲痛,“立祠古陵桥西祀之”。后张瑞图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返乡,特地到古陵坡瞻仰该祠,并为之撰写“卫民祠碑”,表达当地民众的崇仰怀念之情。

一百多年后,史国老被御赐祭葬于三都,此处被赐名为“太昌”。这在表彰史国老为官耿介、劳苦功高的同时,是否也表达对前人的赞美,或者对这块土地的美好祝福——繁荣昌盛?

种种探寻,诸多猜测,“太昌”这一村名却是沿用下来了。

几百年的光阴,宫阙万间都化作了土,曾经的名臣将领都作古,赐祭葬的国老墓也湮隐于历史烟尘,这御赐的“太昌”村名,村民们便赋予其新的理解新的寓意。

如今的太昌村里小洋楼林立,又有九十九溪穿村而过,便随处可见绿野田园。还有那因地制宜微景观建设,聚贤亭、兴桥大道、育英桥等处小景观总在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太昌村基于农田资源、交通环境等区位优势,打造集种、养、加工、产供销、农科教、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产业园,这已成为该村特色农业名片。

来太昌,不仅有新农村风光,还可探访国殇公熊尚初墓,感受古人的英雄气节;或者漫步鹰赶兔山上,体验鹰山禅寺的恢宏与壮观;禅寺边上便是村中的老人会,且驻足大榕树下,听老人娓娓道来土味生动的各种传说。

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走过路过,便不愿错过。

无须御赐,忠义太昌,写在村庄世代耕耘的田野上,流淌在每个村民的血脉里。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