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宝树扬美 刘志峰

很多媒体都在宣传洋尾村传承家风家训与弘扬宗祠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成效十分显著。那里的谢氏大宗祠不只是一村的宗祠,而是被称为“泉州谢氏大宗祠”。其本来是在泉州金鱼巷,年久失修已经颓圮,加上历史原因,很难在原址上重建。而洋尾村是谢氏人口最多的单姓村落,交通位置便利。为了泉州谢氏族人追根溯源、缅怀先人、不忘祖德、敦亲睦族有一个新的根基,谢氏族人就把新的大宗祠选址于此,按照闽南传统规制营造成五开间三进带双护厝建筑。

泉州谢氏家风家训馆就设在大宗祠内,面积1888平方米,分谢氏演变区、“文能富国,武能保家”名人区、“宝树传芳”“金鱼世第”典故区和谢氏家训展示区,留存着谢氏一族的历史渊源、优良传统和当代传承。去年底,成为第六批泉州市家风家训馆。

洋尾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西北部,村面积284公顷,现总人口约8000人,其中流动人口约3000人。据说古时有俗称“洋人”的外国人来此经商,居住于村尾巴,故名“洋尾”。“洋”在闽南话中有田园之意,“洋美”有田园美好之意,所以有段时间村民也以此称之。而现在,为了传达对美好品质的认可,表达在地人的精神期许,他们更乐意用“扬美”二字来体现。在村口的一块路碑上,他们就刻上了大大的“扬美村”村名;在村里,以“扬美”命名的地方也比比皆是。

泉州谢氏先祖发端于河南南阳,自唐末历经宋、元、明、清,循江浙、越赣入闽,定居泉州至今已千余载。宋时谢氏祖先、获赐佩戴“金鱼袋”的名宦谢仲规在泉州建了一座“金鱼世第”宅院。宅巷初称“谢衙”,曾经开一口“谢衙义井”供周围居民饮用。有块义井的残碑现在就搬立在泉州谢氏大宗祠的门口埕边。后来谢衙改称“金鱼巷”,为泉州城内谢氏族人聚居地。后世裔嗣把“金鱼世第”改为“金鱼祖祠”,奉祀入闽居泉始祖谢瑫及其派下支系列祖列宗牌位。

对于谢氏,“宝树传芳”是一个重要的典故。《世说新语》记载,有一次,东晋太傅谢安问子侄:“孩子们,你们认为怎样为人处世才是最好的呢?”长大后成为名将的谢玄说:“我想将来应像芝兰玉树一样,生于庭堂之前,亭亭玉立,风采无比。”谢安听后,高兴地说:“你说得好,圣贤与一般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希望你们努力为之。”后来,“宝树”就被确定为谢氏世袭冠用的族徽标志。

“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尚勤俭、明学术、明趋向、慎婚嫁、慎交友、重忍耐、勤祭扫、戒溺爱”,这13条39字的谢氏家训,凝聚着谢氏先祖对子孙的谆谆教诲,是谢氏族人立身、处世、为学的生活准则和行为指南,不但铭记在谢氏的谱牒、家风家训馆里,也烙印在谢氏族人的心里。近年来,洋尾村整合各种资源,策划生成谢氏家风家训文化节,开展“家风家训伴征程”等群众喜爱、参与度高的主题宣传活动。

正是激活了“宝树传芳”谢氏文化基因,洋尾村以打造“闽南谢氏名村”“产城人融合前沿村”为目标,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开了矫健的步伐。他们先人一步,划定以家风家训中的“和邻里”为主题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涵盖“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6项一站式、便民优质服务功能,并依托家风家训馆等特色平台,积极探索拓展群众所需所盼的其他功能,推动村居共治“大格局”。

洋尾村除了是远近闻名的“淘宝村”外,也是极力探索以家风家训为底蕴来谋划发展。村里现有耕地面积1728亩,村委会引导产业绿色方向升级,通过流转634亩土地,每年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80万余元。建成综合性田园生态观光区,吸引了不少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党建、工青妇团队前来研学。目前,他们又积极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拿出稻香台、夜市小广场项目运营需求进行发布,拟发展地摊经济。同时这里也是洋尾村与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深度合作的项目,命名为“五福衔鱼·福涌扬美”,结合磁灶当地的地铺石高端工艺并融入金鱼元素,致敬泉州金鱼巷,是一处讲好文化传承故事的好所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