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古渡观海听涛

郑剑文

我喜欢观海,更喜欢听涛,或许这更易感悟岁月的沧桑与人生的起落。老家门口便是石井古渡,那曾是泉州古刺桐“三湾十二港”之一,也是安海港的一个出海口。古渡向南是围头湾,隔海遥对金门岛,沿五马江向北可到五里桥下。这是一个过尽千帆的渡口,如今帆影远去,而涛声却依旧。我喜欢坐在门口听涛,在涛声里听闻古渡的前世今生。

古渡也算历史悠久了,隋唐时就有人在此制造舟楫,漂行于江海之上;宋时,官府在此设“石井津”、置“巡检司”,用来管理来往船舶,抽取盐税杂费;明初又建“靖海寨”、筑“烟墩铳城”,这里成了一处海防要津;明末清初,以郑芝龙为代表的海商家族以石井津与安平港为基地,拥船千艘、屯兵数万,耕海牧洋,兴贩东西,成为叱咤一方的海上霸主;再后来郑成功从这里启航,挥师东渡,收复了台湾,成就了千秋伟业。古渡的涛声时起时落,却不曾停歇过,犹如讨海人对大海不息的向往。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里的人们靠海而居,以海为生,古渡成为他们的生存驿站。他们在此扬帆,又在此落锭。不管是下海捕捞,或出海谋生,走船人的航迹遍及东南亚沿海各个埠头,他们“过台湾”“下南洋”,开辟出一片片生存的空间。明末清初,因为禁海迁界,古渡几度沉寂,帆影罕见。然而,人们对大海的向往是难以遏制的,毕竟在海的彼岸有他们生活的希望。清雍正年间,石井海商郑运锦组建船队,从古渡出发,往台湾经营海运业。那时台湾“勃兴港”与古渡之间想必船来船往、航运繁忙,那也是古渡的一个高光时刻。石井中宪第如今仍铭刻许多航海人的记忆,那时的涛声想必激越而高昂。

20世纪30年代,有人在古渡边筹建对渡厦门的客运码头,却因战乱而搁置,留下一段数十米的钢筋水泥墩子,古渡又沉寂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村民把那水泥墩子当成一处简易渡口,对渡江对岸的东石白沙岛,古渡才又热闹起来。小时候,我喜欢到那里钓鱼捡螺、观海听涛。那时有许多渔民在那晒网打绳、谈天说地,如有渔船回港,渔获上岸,古渡便成了一处临时的海鲜集市,喧嚣不已,古渡重现了短暂的繁忙景象。平日里的古渡是宁静的,除了涛声还是涛声,偶尔一两声鸥鹭鸣叫便可传遍全村。古渡不远处有座灯塔,昼夜不停地闪着光芒,为进出港的船只引航。我迷惘的时候也常独对灯塔观海听涛,灯塔的亮光虽微弱,却能点燃我迷茫的心,给予我希望。如今想来,古渡与灯塔成了我心中故乡最美的风光。

古渡伴着潮水而起落。2002年,泉州至金门货运航线开通,石井港成为祖国大陆对台货运直航主要航线之一。2006年6月,泉州至金门的客运直航也正式开通,古渡实现华丽转身。那艘从古渡开往金门的客轮发出了一声声响亮悦耳的汽笛声,那更像是两岸同胞共同发出的欢呼之声。2023年金秋,横跨石井江上的成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古渡展现出新时代进步的风采。

站在古渡,我再次听到了浩瀚的涛声,那是一曲向海而兴的时代强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