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本
磁灶因为烧制陶瓷而得名。
历史记载,自晋武帝泰始元年(265),磁灶人就开始烧制陶瓷,制造各种器皿,主要是各种日用品。后来开始有所转变,也制造建筑材料及建筑构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渐渐转为生产建筑瓷砖。建筑瓷砖成了磁灶的主要产品,古建筑陶瓷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
过去的古建陶瓷样式好像不多,风格也比较单一,现在居然有几百种样式,数也数不清。琉璃瓦当不用说,那是最基本的;栏杆、花砖不用说,那也是古建筑少不了的;花窗不用说,那是古建的眼睛;彩龙不用说,那是古建屋脊上的风云。那角脊你也说不上多少种;那勾头那雀替,你也认不了多少样;那椽头、那撺头、那脊头、那封头、那宝珠、那葫芦……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清,就连古建陶瓷的老板们也说不清自家到底烧了多少种古建筑配件。
为了对古建陶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吴培文和吴志鸿先生领我参观了新兴陶瓷公司。我们见到了烧好的产品,这里一大堆,那里一大堆;厂房内堆,厂房外堆。每一堆都是不同的构件。在维新帝豪,仓库一个接一个。每一个仓库堆的都是红色的琉璃瓦,一大片一大片,红彤彤像一座座巨大的红土矿,散发着红艳艳的光芒。他们的产品都是根据订单来生产的,订什么就生产什么,从来就没有断过。有需求就有生产,货源不断,就像梅溪水一样滚滚而来。见到两位老板,一老一中,看得出沧桑,却看不到苦楚;看到了笑脸,也见到了乐观。
最早,磁灶农田少,吃饭都成问题。人们在家里以一部脚车办起了陶瓷作坊,几个人合一个简单的土窑,烧制些生活小件,肩挑背扛到四乡五里叫卖,换来一家人的生活。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有人开始偷偷办起陶瓷厂。一般是集体办,以生产队的名义来办。个人想出去订货,要去乡里办的陶瓷经营处(也叫“建材管理处”)盖章,拿着盖好章的条子才能到处推销;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挂靠,当时就有一家叫“飞钱”的陶瓷厂专门让人挂靠。这家陶瓷厂是最早办起来的陶瓷厂家,也是集体办的,他们才有权利销售陶瓷制品。第九生产队在马鞍山办起了工厂,第七生产队也有了两条陶瓷生产线。再往后,政策宽松了,大家就自己做了,纷纷办起了公司,大坪工业区、古山工业区也迅速发展起来。企业越办越大,风起云涌,小泥鳅翻起了大浪,陶瓷业成了磁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磁灶的古建筑陶瓷也开始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一开始,这些陶瓷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分工,来什么做什么。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筑业大发展,才有许多厂家专门做瓷砖。老吴跟我们讲起建材工业的发展历史,虽然没如数家珍,却也梳理出一条线索。磁灶建筑材料业的发展,真离不开他这样的老专家。磁灶古建陶瓷业更需要他这样的老人来传授、来支撑,当然更需要年轻人接班。我们见到的维新帝豪老板叫吴小,40来岁,是个工科大学生,投身到这个行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干出了一番事业。
时代翻了一页过去,炉火却生生不息。旧的窑址还在,新的瓷窑层出不穷。现在的磁灶社区,告别了古老的窑孔,拥有干净、高效、无污染的陶瓷生产线。这其中,就有不少生产古建筑陶瓷的生产线。千年来,磁灶人沉浸在陶瓷中,以陶瓷为业,靠陶瓷吃饭。如今,不仅本地有许多陶瓷厂,许多人在外地也办起了陶瓷厂,更多人在外地办公司、开店,经营磁灶的陶瓷。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磁灶陶瓷人的身影,互联网上也可听到磁灶陶瓷人的吆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