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们在和时间赛跑”

本报记者 杨静雯

《晋江民间侨捐碑刻拾遗》由晋江市社科联组织编纂,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编注吴谨程现任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龙湖镇侨联驻会副主席,从事基层侨务工作15年。此次,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群众,搜集了一大批珍贵而丰富的资料,并整理成书,为讲好晋江华侨故事添砖加瓦。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是什么样的一个契机,让你们决定出版关于碑刻的书籍呢?

吴谨程:在晋江,慈善是城市的基因,是民间的风尚。晋江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家国,而这种家国情怀,常常以捐款赠物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修桥铺路、兴办教育、赈灾济贫等等。而碑刻就是一种历史见证,是晋江慈善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但侨捐碑刻散落于民间各处,必须要有人去做这项工作,把他们收集起来,为以后研究华侨史、城市文化发展史提供资料。基于此,2022年2月,我们开始策划选题,在原有掌握的侨捐碑刻线索基础上,向海内外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信息,我们希望能够搜集、整理、抢救这些文献,讲好晋江华侨的慈善故事。

记者:侨捐碑刻的搜集、整理、抢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这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您比较触动?

吴谨程:社科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我们主要做的应该是整理收集。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华侨故事,他们的家国情怀也让我们备受感染。走过了晋江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地方的华侨资源各不相同,但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有的尚未被发现,这也是我们开展研究的目的之一,即让更多人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紫帽镇紫坂小学的蔡廷杯蔡廷旋教育基金会碑记。当时,我们咨询了许多紫帽当地人,几乎每个人都说没有见过相关碑刻。我带着团队走访了老人会、村委会、寺庙、祠堂等许多地方,均一无所获,最终在园坂村找到了这一方碑刻。这方碑刻隐蔽地嵌于学校教学楼一楼走廊墙壁。而南侨中学大礼堂的碑刻则更为隐蔽,碑刻文字面向墙壁,我们从外面看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在校工作了20多年的老师也从来没有发现。还有许多碑刻,因风雨侵蚀、管理不善、征迁拆移等原因,已破损或濒临毁弃,所以我们的采集工作,其实就是在和时间赛跑,相当紧迫,但好在得到了各方热情支持与帮助,才能获取第一手最基础的宝贵材料。

记者:历经两年,该书终于成功出版,您有什么感想呢?

吴谨程:这本书编纂了262篇274方碑文,但并非晋江侨捐碑刻的全部,也不能作为晋江侨捐项目(资金)的统计资料。这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它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有更多的后来者补充、提升,让更多人参与碑刻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更好地去弘扬和传承晋江华侨爱国爱乡、心有大爱的精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