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陵
《花开的瞬间》收入晋江籍诗人芷菡(杨娅娜)这几年写的诗作,集中展示她的创作成果。多为短诗,或记录心迹,或整理情绪,或舒展情怀,读来确实很有感觉。对我这个不懂诗的人来说,读短诗会更容易入门,更容易产生共鸣共情。实际上,短诗并不好写,同样考验着诗人情感的浓度、情怀的广度,以及功底的厚度。短诗一不小心,就会写成人生的箴言、励志的警句、哲理的说教。写成这样子就不叫诗,也看不出什么诗的真实情感,只看到所谓心灵的鸡汤。诗不管长短,贵在真实,贵在真情。真情实感是诗歌的生命。芷菡写诗,只图情绪的释放、心灵的安宁、精神的净化、审美的享受。诗集的第一首诗《借一片叶子降落》:“大路上香樟树的种子,何时落户我家/阳光下,一片片嫩叶分外醒目/我应该被草木本来的样子感染/卸下疼痛,以及徒增的欲望/像花间小小的蒲公英/只有薄薄的羽翼,就等一阵风。”诗句看上去很平实,却从心底真实流出,自然而真诚。
不能把诗写成心灵的鸡汤,不过度哲理化,也不可把诗写成一汪口水。一度流行的口水诗,我很难接受,非常排斥。我还是主张写诗除了真情之外,还应该传承有序,按照传统古典的诗意追求来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讴歌和赞美。拿我个人这个不一定正确的标准来读芷菡的诗,就感到很符合我的审美认知。她诗中那种丰富的意味,我还是能够体悟到的。“是时候把生活磨成珍珠/咽下痛苦,生锈的棱角一并褪去/已经有人停在昨日,而我有窗外的明天。”(《摘下一颗红豆》)信手摘下的诗句,仔细想想,很有诗情,很耐读。这种意味,延伸开去,便有了一种人生感悟。不似哲理,胜似哲理。
实际上,我还特别喜欢《花开的瞬间》那缭绕在诗句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或者说,她的诗歌的乡愁思绪情绪,让我感动,也让我从自己的角度读懂了她的诗。这部诗集中,那些写家乡、写父母、写亲情的诗作,有的带着浓浓的乡愁,有的带着淡淡的乡思。个性的情感在这里化为乡愁,历史的云烟在这里化为乡愁,时代的力量在这里也化为乡愁。由此,飘出了作品的情调,奠定了作品的格局。“母亲回到老家,卧病的阿婶已住进她的房间/我看见母亲昔日的棱角已经磨平,额头光亮/握紧阿婶的双手,阿婶强忍着泪水/用颤抖的声音夸奖母亲的新衣裳。”(《母亲回家过年》)两个老人在新年相见的平常细节,叙事性的平实句式,传递出的乡愁,一下子把我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感受到了乡土的人情和乡土的惆怅。“我牵着母亲的手,挤进纷拥的人群/欢笑声、吵闹声入耳,加入自在的舞步/拐进古老的巷子,她又指认门头的楹联/像儿时,指明我要一生游走在清流之上/而我更愿意挽着母亲的臂弯/走在未知的,或许有惊喜的人世间。”(《春风依旧》)乡土生活的温情在诗句中像水一样漫去,渗入人心。
我们显然会注意到,乡愁情感就是爱的情感。无爱便无乡愁,有爱才会有乡愁。诗人对土地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乡村的爱,对河流森林高山的爱,对田野生灵的爱,对逝去的生命和正在逝去的生活的眷念与追忆,才是乡愁之源。爱得深沉,乡愁正浓。诗人正是用自己内心的爱,写下了这些作品。是的,她很少用到“爱”的字眼,但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深情,感受到飘着乡愁的诗。“听,只是在听/凉风习习披上双肩,经过/左耳、右耳,透进我薄薄的衣裳/你说的每一句话/我心里正轻轻地和。”(《到山顶》)
(作者系《文艺报》原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