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杂货店里的萨克斯声

徐建平

那天晚上,要到楼下商业街上的小店买生活用品。一出小区门,就被一阵萨克斯乐声所吸引,是那首经典名曲《回家》。我循声而去,原来优美的音乐来自一家小店。这是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杂店,从食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在货架上堆得满满当当的。店主是个黝黑壮硕的男子,50多岁,短平白发,身上的衬衫皱巴巴的。他眼睛微微闭着,脸上的神情陶醉而安详,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乐器。

我静静地听着,不忍打扰他,轻轻拿手机拍照。他发现了,冲着镜头憨厚地笑着,说:“刚学不久,吹得不好。”我迅速挑好要买的东西,结完账,又站在一边,静静地看他投入地吹着萨克斯。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了我——常人眼中,萨克斯之类的乐器是“阳春白雪”,应该是在音乐厅等场所出现。而且,随着各行各业的“内卷”,许多人都在为生活奔忙,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听一首歌,吹一曲萨克斯——即使小时学的钢琴、小提琴……都束之高阁,任其尘封。

近日,在读唐江澎校长《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一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出的:“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我深以为然。记得当年我们所接受的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到农村里当“多面手”的“全科老师”。所以,从小没有艺术细胞的我,师范面试时,唱了首《歌唱祖国》,记得面试老师当时的评语:“怎么都是一个调的?”应该是那时缺老师,我没有被刷下来,竟然通过了。

后来,我在读师范学校的三年里,废寝忘食,硬是学会了粗浅的书法、简谱、舞蹈、简笔画等。现在能自娱自乐的项目,还有赖于当年午间不休、努力积淀的结果。

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到任职的学校后,和伙伴们一起推行“五色”课程,化育“五气”学生——红色课程立德行,养正气;橙色课程展才艺,蕴灵气;蓝色课程向未来,扬朝气;绿色课程强体魄,增大气;紫色课程提修养,涵“书卷气”。也在学校倡导伙伴们要从“单学科”向“全学科”的角色转变,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收获。轮滑冰球队等不少师生登上了国家级的领奖台。

特别记得一个叫丁语昕的女孩,她是当年学校“黑珍珠”排球队的队长,率领球队拿下了许多荣誉。更难得的是,到高中后,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她依然坚持打排球,还硬拉起一支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在大家不理解的注视中,获得了泉州市第三名。这几天,为了参加省级比赛,从送报名表到联系车辆,都由她完成。相信,这些别样的历练,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

更有校董会董事长、晋江著名的慈善家丁和木先生,今年89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和蔼健谈。据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保养方法,唯一的秘诀就是每天练书法。他是从42岁时,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开始并坚持到现在——艺术可润泽心灵,抵挡岁月风雨。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如何实现唐校长提到的“四者”呢?更需要平衡——“教育是平衡的艺术”,需要学校在知识与创造、教师与学生、原则与机制、奇与正、术与道、张与弛、舍与得等各组关系冲突中,找到适合各自情况的最佳平衡点,才能充分激发师生无限的潜能,打造更加公正、阳光、充满蓬勃的师生生长的“五彩”空间。

一个好老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做到了,无论是“四者”还是“五气”,在多年坚持之后,这些都能成为孩子们气质的一部分。

人有时候是很难走出自我的,好像一直在走,其实只是原地踏步而已。什么才是真正的行走?要看你聆听了多少风声,记取了多少鸟鸣。杂货店的萨克斯声渐飘渐远,文字无法抵达的地方,音乐可以。心里有光,哪里都是舞台。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我们能坦然地面对下一段充满不确定也更精彩的时光。 (作者系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