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 伏 灸

翁郑榕

中医有句古话“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一般是每年7月15日开始。伏天里气温高、气压低、雨水多、湿度大、风速小、天气闷。我妈妈是个中医,每年到这个时候,是老妈最忙最累的时候,因为她要忙着给人做三伏灸。

三伏灸是什么?妈妈小时候抱着我解释:“人和自然都是有灵性的。人在热的时候,身上的毛孔会受温度的影响变大,如果这时候能把大自然的热保存在身体里,就能强壮身体。”换言之,就是三伏天气温高,肌肤腠理开泄,此时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达到很好的温阳除邪的作用,做到“冬病夏治”。

每年到了夏天,老妈就要开始准备三伏灸最重要组成部分:生姜。她早上5点就要到菜市场,去选取最新鲜的生姜。老妈说三伏灸的生姜一定要宽大,所以她挑生姜的时候都格外仔细。记得有一年,我陪她去挑生姜。卖生姜的大叔很有个性,看我妈在那边对他的生姜挑挑拣拣,就在旁边一直碎碎念。我从小胆子大,就和那位叔叔一直理论,讲明白我们是要做三伏灸准备的材料。话说明白了,大叔也没那么计较,还帮着我们一起挑。之后几年幸亏大叔的帮忙,每次一个电话,就把挑得好好的生姜送到我家来,我妈说这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

为了做好三伏灸,我妈可谓“绞尽脑汁”。记得早期,我们家做三伏灸采用古法治疗。何为古法,就是将艾草放在三角锥的容器里,做成一个个“小山丘”的形状,然后客人褪去上衣,我们将艾炷放在顾客身上大椎、肺俞和命门等大穴上点燃至燃尽。正是古法治疗的疗效,成功获得很多客人的夸赞,让我们刚踏足晋江这座城市之时站稳了脚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

做完三伏灸的客户反馈,身体后背的几个大穴会起泡。其实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体内的深沉湿寒浮出体表往往会凝成水泡。这种水泡恰恰是证明疗效的一种表征。

我曾经不解地问妈妈:“这些客人是不是故意挑事?”老妈耐心地对我说:“闽南人以海为生,所食之物海鲜居多,所以体内湿寒积弊已久。”“面对这种情况,要马上以芦荟敷之,化出泡内水分,撒下些许赛霉安散,三日之后皮肤就能恢复。”就这样,我从小在妈妈身边耳濡目染,中医的知识也能说个一二。

但是面对年轻人,这招有时候并不是那么见效。年轻人喜欢追逐“美”,夏天多穿短袖为主。后背因三伏灸产生的疤痕,毕竟影响美观。所以,妈妈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如何创新三伏灸的做法。从艾灸盒放置艾炷,到艾灸贴,到火龙疗法、无烟疗法,不断地实验和更新,最终形成如今以针灸作为主体,刺激身上几个大穴,再在针的尾部挂一根小艾炷和些许生姜。老妈说,此法可以尽量避免水泡的产生,再者通过穴位刺激,促进供血和身体的自愈能力。最主要的是客人可以随时到店“保养”,这样既能让客人省心,又能提高服务质量。

三伏灸的最佳时期是每年三伏天,就这样妈妈至今坚持了26年。每年的这段时间,我都会买个大西瓜犒劳她,看着她大快朵颐的样子,我真希望她能吃慢点,再吃慢点,这样就能多休息休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