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梅里下官路

吴培文

下官路村是磁灶陶瓷古镇的一方创业热土。以前周围盛长芦苇,秆高草长,迎着夕阳霞光随风摇曳,特别是通往村里的道路四周,漫山遍野,密密麻麻,故名“霞秆路”。因村庄在将军山脚下,百姓以谐音称之“下官路”。

“梅里”,为吴文化始源传承之说。距今3200多年前,吴氏始祖泰伯携弟仲雍从岐山远徙江苏无锡梅村(古称“梅里”),开拓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自商末泰伯至春秋延陵吴季札,都有数次谦逊让国之风。《论语·泰伯篇》中,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梅里”由此也成为吴氏良好家风的表征。

而在磁灶,“梅里”还有着新地域之说。穿磁灶而过的九十九溪,流自梅花岭等峰岭。每逢梅花绽放之时,满山的花瓣似雪片般洁白,经雨水冲刷沿着溪水漂流下来,在磁灶地界的溪面上浮泛堆集,香气远扬,此段即称“梅溪”。居住在梅溪两岸的乡里,下官路村也就恰如其分地号曰“梅里”。

梅溪曾是宋元时期磁灶陶瓷的通商要道,瓷砵陶缸由此漂洋过海,为海丝文化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军山是磁灶最高峰,它是村民的金山银山、福地宝坻,昼夜俯瞰着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

在26处磁灶古窑址中,下官路村拥有4处,分别是南朝时期的溪口山窑址,唐、五代时期的狗仔山窑址、后壁山窑址,清时期的铜锣山窑址。溪口山古窑址开窑立坊年代是最久远的。

改革开放后,下官路村抓住契机,一时陶瓷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上百座厂家。广阔天地是先行者的星辰大海,他们重装上阵,奔向远方,行脚天下,勇闯全国各个县市城乡,并在本村建设了当时位居福建四大陶瓷市场之一的下官路陶瓷市场,成为磁灶瓷砖对外销售的重要窗口。现任下官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耀霖形象地比喻说:他们的拼搏精神就像梅花在寒冬中独自开放,不畏严寒,向着春暖花开砥砺前行。这一代人,他们的坚韧和毅力凝聚成下官路村的一种精神财富!

下官路村人人熟知延陵吴氏儒学先师季札公的高风亮节,“季札让国”“延陵挂剑”等事迹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人们永远铭记吴氏先祖先贤谦让、守礼、仁义、诚信的美德。

百年前,村民们就非常注重团结,自觉制订了乡规民约,现尚有朋山公派下公约碑刻如下:“从前强势盟会一律取消,朋山公派下永远不得私结联盟破坏和平,子孙繁盛难保无口角,倘若有口角,各宜秉公理断,敢有不遵,合众共诛,房长心存一致毋怀偏袒,永保和平之幸福,不愧为我公之子孙者哉!”此石碑镶嵌于梅溪桥北老友会楼里墙壁上。

村中有梅峰寺,以梅命名。有一敬老院,依梅峰寺而建,是一座“福建省五星级农村幸福院”。这家养老敬老场所,寓意在梅花丛中“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把“五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康养美丽衔接,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生活增添更多文化内涵。

将军山下梅福园,作为族人的安息之地,同样引用梅花那雪白纯洁吉祥和美好的象征,用来寄托后人对先祖慎终追远的思念与缅怀。

人文蔚起、文化润村。下官路村民十分关注自身文化建设,讲好自己的故事。村中除了坐落一些农家书屋,富康小区居民吴清河、吴国法等人还自发创立书院,村民阅书读报蔚然成风。下官路村民一直自觉地在寻找那股千年瓷魂梅韵!

重视教育,也是下官路村民秉承吴氏遗风的一贯坚持。吴耀霖着重介绍了梅里小学办学的理念与初衷。学校以梅花的品质来激励学生——“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以物喻义、以德为教。用梅花的高雅与坚韧,教学生要学会在艰难的逆境中成长和生活,从小立志奋发、自强不息!把“梅花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村里还以“梅文化”为主题,做足“梅文章”,衍生一系列乡村特色文化,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梅”丽家园。

下官路,是这个千年陶乡的生存之路,也是一条正在行走中的乡村振兴之路。下官路,路通天下,路通未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