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请让我发会儿呆

徐建平

雨后初晴,难得的好天气。午餐一结束,孩子们就欢腾着奔向操场,老鹰捉小鸡、踢足球、玩花绳……有的趴在走廊上下棋、阅读、聊天,甚至蹲下身子去观察蚂蚁的活动……一派童真盎然景象。我突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坐在操场的球门边,双手托腮,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静静地发呆。我本想走过去询问一下怎么回事,突然想起叔本华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也许,无须问她为什么。此时的她,是最幸福的。于是,我转身悄悄地离开,让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回想一下,在校园里,孩子们的每个时间段都是“被安排”的,“被上课”“被运动”“被用餐”“被阅读”“被书写”“被下课”“被作业”……换句话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权。

惊奇地发现“闲暇”这个词,追根溯源,自古至今,都传达着相同的讯息。在希腊文、拉丁文和德文中,其含义都是指“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古代,称这种场所为“闲暇”,而不是如今我们所谓的“学校”。在原始意义上,闲暇就是学校,没有闲暇就没有学校。没有闲暇,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文化就无从产生。这曾经是古代人最为珍贵的哲学概念,更是高贵文化的根源和基础。可惜在不断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时代大洪流中,不知不觉间,闲暇离我们越来越远。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需要闲暇,教育更需要闲暇。闲暇时的发呆,是一种安静的忙碌过程,表面波澜不惊,内部不断生长。闲暇时的发呆,是与自我对话,并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灵魂状态——以静思默想的姿势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因而获得舒缓、力量和滋养。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时间、空间安静,更需要丰富的生活持续喂养——我们一直闲不下来,目的就是拥有更多闲暇的时间。

在看似一天重复一天的校园生活里,更要用闲暇的视域去观察孩子们。亚里士多德一语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枢纽在旋转,这个枢纽就是闲暇。”在孩子们的发呆里,蕴藏着冥想、反思、好奇、探索、想象……让每一个似乎一样的一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变得不一样——把“让孩子跟着我们走”变成“让我们跟着孩子走”,前者可能丢失了闲暇的意义,后者可能找到闲暇的内核。

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孩子,把他们的心灵引向闲暇。午休时间到了,小女孩站起身,面带微笑,蹦跳地向教室跑去。我想,午间的这段发呆时间,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相信一定是充实、丰盈的——因为,沉淀是为了更好地相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