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父辈的故事,不能也不敢忘

书里书外 ·

——访《父亲的债》作者张百隐

本报记者 张惠阳

《父亲的债》是晋江市作家张百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百隐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副校长。他说,他早已经把阅读写作看作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父亲的债》是写父辈的故事,也是写乡村的成长,更是写我们每个人的来历。本报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首先祝贺您的长篇小说《父亲的债》正式出版!能告诉我们这本书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吗?

张百隐:《父亲的债》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家庭和孩子,勤劳、坚韧、付出的大半生。其实里面父亲的形象,指代的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70后”“80后”这代人的父辈。他们的家长里短,他们的无悔付出,吃最简单的食物,干最辛苦的工作,扛起整个家庭重担,抒写生活最沉重的命题,都让人感动和肃然起敬。这是父辈的故事,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

问:“父亲总说,人这辈子就两个债要还,养儿女成人,送父母上山。”书封面上题写着这么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您是怎么理解的?

张百隐:这句话是我跟父亲在一次平常的交流中,父亲偶然说出来的。我记得他说得很认真、很严肃。他说,人活一辈子就是还债,就两个债务得还——养儿女成人、送父母上山。我突然觉得,原来我的父亲,或者父辈们,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的生活中,奋斗的目标是如此清晰。然后认定目标,终其一生,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哪怕这个目标如此朴实,哪怕他们人生如此乏味,他们也是饱含热情地投入。这让我感触很大,于是我决定写这本书,写他们对这个“理想”的践行和态度。

其实很多时候,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时代如何进步,父辈的这份使命,就是跨越时空的终身命题,谁说下一代的我们,和再下一代的他们,不是为了这个目标呢?

问:这部小说,里面有些章节和故事是您的亲身经历吗?

张百隐: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去采访了我很多朋友的父亲,去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在安静的空间里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里面有些情节我是直接白描到书里去的,比如,父亲和我去学校报名的时候,他一路上将学费紧紧地用双手捂住,怕丢了,其实他不知道,这个举动已经告诉人家“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到我学校做工,事先打电话跟我商量,让我见着他的时候不要认他,就当他是陌生人,怕我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还有一个是父亲无数次背着患有脚疾的爷爷到处寻医问药的样子,瘦弱的身躯背着比他更为高大的爷爷,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当然还有很多,都是自己的故事,我想这都是每个父亲的共性,为孩子、为父辈。

问:这本书写了多长时间,创作过程中有碰到一些难题吗?

张百隐:断断续续写了差不多两年,当然前期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就是在决定写这本书之前,纠结了一段时间。写长篇小说是一项烦琐漫长的工程,需要写作技巧、格局视野、语言铺陈、知识储备等,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也跟许谋清、刘志峰、李相华、李锦秋、王常婷、许言等老师交流过,他们都很支持创作这一题材的作品,鼓励我要做最好的自己,突破现在的自己,不要有太多顾虑。写作就要敢于呈现自己,哪怕自己还不成熟,都需要接受众人的审视和检验。

问:以后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吗,或者有没有尝试写其他题材的作品?

张百隐:我还是会继续聚焦普通平凡的人,记录这些寡淡而又深刻的生活,写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写我们生活的小镇和城市。目前会先创作几篇散文和短篇小说,然后多读书,多去找找自己创作上的问题,尽量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问: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您希望带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呢?

张百隐:第一,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充满压力和挑战的未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希望大家都能腾出一个空间给我们的父亲,多陪陪我们的父亲。我们都很爱老人,精神陪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能找到来历,看见祖辈生活的样子,看见父辈,才能看见自己,也就能看见未来。这本书很微小,但希望也能发出一缕微弱的光,其实就足够了,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