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草庵的梅

张谋含

癸卯大寒前日,走进草庵,远远地便有淡淡的梅香扑鼻而来。其实梅树也就十来株,不同的是,两周前来还只是零星点缀,而今已是满树怒放、朵朵盛开。清风来时,玉屑似的梅花瓣片片,如落雪纷纷,或白或粉,煞是好看!忍不住吟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置身梅林,闭眼让嗅觉发挥至极致,且不管头顶捷足先登的蜂鸣成群,梅香淡淡的,醇香令人醉。“空谷幽兰,深山老梅”历来为文人雅士笔下不厌其烦勾勒之素材,多因其独有的清香,与其独特的处境,或与其经历暗合,易勾起他们的遐思。寻一朵,凑近闻,实在沁人心脾。可没承想呼出的鼻息,亦能招致花瓣片片飘落。若风来,哪能不是花瓣雨?而此时,一墙之隔的龙泉小学钟声响起,稚子琅琅读书声清晰可闻……

“人如秋水玉为神,品若梅花香在骨”,草庵的梅不禁让人想起再三到此驻锡的弘一法师。这位高僧外貌清癯如梅骨,风骨更是令人们敬仰至今、津津乐道至今,其更是与草庵缔结殊胜因缘。弘一于此撰并书的联句不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承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道出草庵蕴藏的历史典故;“草积不除便觉眼前春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则写其慈悲柔肠、心系苍生的胸怀;而1938年最后驻锡草庵时所撰写的《重兴草庵碑记》,全文如下:

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在其间,后悉登进,位踏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创造石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盖其事也。胜清御宇,漫以零落,昔日余刹,鞠以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后,建意空楼三楹,虽未复旧观,亦可初见其规范,余于癸酉之际,岁暮春前,辄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记述,垂示来兹焉。

碑记在述说草庵历史的同时,也遗留下了弘一的珍贵字迹,其晚年书法风格亦如其清癯,锋藏神敛,淡淡然如古梅清香。

古匾“万石梅峰”下,十来株的梅树只可当作缩影,很难复制当时盛况。但寒梅万千朵,确是开出了一片花海的气势。年来年去,出入草庵,多半不就是为此而来?翻开手机相册去年所拍,花期与今年大抵相似,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然,有时也携友至。那些时候,梅花未开,寻的是另一道风景——摩尼光佛造像,世界仅存;千年的古桧,躯干盘结弯曲如虬龙般,遭雷电击劫后仍生机勃发;刻有“明教会”的黑釉碗,见证风起云涌的那一段历史;石壁上的题句……

草庵,四时皆可来,吾今日岂是独来寻梅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