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初
那天,由于老家在翻修房子,加上老爸老妈一直念叨着要我有时间回去看看,所以就选择在下班后专门回去转转。到家刚好是饭点,老妈让我留下,吃好晚饭再走。记得那晚,正好气温适宜,伴有皎洁的月光,一种久违的乡村气息感染了我。于是,我就把小餐桌挪到厝前埕里,正好碰见厝边的堂哥,也拿了把椅子在外纳凉,虽然是许久没见,两人见面却也显得热络。就这样,我一边吃一边和他聊起来……从聊天话语中,我得知堂哥现在邻村一家服装小作坊里做裁剪工,每天上下班时间都挺有规律的,而且工薪似乎也不低。堂哥说,他有个习惯,就是一到时间点不吃饭就不行。虽然这和他的个人习惯有关,但透过他的这一席话,我突然想到:现在的小作坊也和大公司一样,连上下班时间都是如此规范,也是难得了。还有,我的另一个堂哥,也是住在厝边,他自己经营一家毛衣纺织小作坊,没有雇一个工人,就自己操作几台简易的机器,虽有点忙,但也是按点煮饭、吃饭,小日子过得没有水起,却也风生、滋润。
这不由得令我回想起了小时候,因为老家地处镇里的边缘地带,交通不便,所以决定了它不能像公路边上的村庄一样大兴工业。于我们村而言,没有什么经济产业支撑,老一辈人只能靠天吃饭,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多时候,为了多一点的收成,人们常常是忘了时间,在饭点时还没有煮饭,更不用说是准点吃饭了。在我小时候,过饭点很长时间再吃,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后来,乘着改革的春风,一些村民陆续办起了服装厂。然而,我常常看到那些老板和工人还是没有按点吃饭,也许是为了多抢点时间,增加点收入。再后来,因为读书、工作的关系,我很少回到老家,但在外面看到的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大,也比较规范,所以看到员工们都按时上下班、准点吃饭。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现在连这种乡村里的小作坊,在管理上也是极具人性化,靠着小作坊谋生的人,生活也是过得如此从容……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我见识有点少。其实在我们晋江这座城市,人们秉持“爱拼敢赢”的信念,砥砺前行,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从贫困落后,到小康富裕;从泥泞小路,到宽敞大道;从养老居家,到致力打造最美乡村;从活跃的民营企业元素,到上市公司的品牌铸造;从体育文化产业的兴起,到世界大赛的强劲接棒……点点映象,折射出“晋江经验”独有的风采。而且,它的这份魅力,不仅仅在面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乡村角落这些点上亦不曾缺席,它们同样沐浴和享受着快速发展带来的阳光……
蓦然,心生一种由衷的感慨。如果说,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也许,幸福的定义有千万种,但在与堂哥聊过之后,我觉得,按点吃饭,应把它归入其中的一种。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人们在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深层次里对社会高度满意的刻画。我想,也只有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国度里,这种按点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自然发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如此有节奏。所以,在中国,在晋江,安居和乐业,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深深藏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和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