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一次下井

翁郑榕

我家三代都与煤矿有着深深的缘分。爷爷和父亲分别在南平和三明煤矿工作过,作为所谓的“煤二代”,若没有下过井,是说不过去的。好在,我曾有过下井的体验,也不枉“煤二代”的身份了。

上大学时,有一年暑假,适逢报社招“临时工”,我抱着体验生活的心态投递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简历。运气还好,我被选上了。在简单熟悉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和摄影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之后,我跟着师傅就出去采访了。

那时的煤矿企业,时常组织“采掘大会战”,报社主编认为很有新闻价值,就派我和几个同事去现场采访。那天早上,我们五六名记者先到更衣室换上下井的工作服,穿上没膝的黑胶鞋,佩戴矿帽矿灯,若不是我们本身带着摄影器材,俨然是全副武装的矿工模样。抬腿迈步时,感觉浑身沉甸甸的,联想到父辈们经年累月都是这样下井,他们的形象顿时在我心中变得高大起来。

走近井口,“安全为天”的大标语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我怀着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乘上铁车。伴随着轰鸣声,铁车如电梯一样缓缓下沉,我的心仿佛要跳出体外,头嗡嗡作响,整个身体轻飘飘的。在黑暗中下降,恍如隔世般晕晕乎乎降到井下,在安全员的指引下,我们顺着湿漉漉的30度大斜坡往下再走一段路。我约莫走了100多米,才气喘吁吁地来到井底的巷道。

听安全员说,福建煤矿的地质环境与北方相比,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好在井下除了通风系统外还有排水系统,这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井下的工作面很低,四面都是黑的,在里面有时候还要弓着腰工作,只有依靠头顶的矿灯才能勉强看清前方。我们跟着安全员的脚步,慢慢往前走,不一会就到了工人们施工的巷道。我的任务就是拍摄。照片拍好后,我对安全员说:“有没有什么活我能帮忙的?”安全员笑了笑,指着旁边的铁锹说:“你去试试做清淤的工作吧!”我没啥经验,就知道用蛮力。安全员告诉我,清淤是要讲技巧的,要按“从上往下,从外向内”的原则进行,一切都有规范和标准。但对我这个“书生”而言,端起大铁锹,将水沟里的杂物淤泥清理出来,再装进矿车,很是费劲。还没挖几锹,就有点腰酸胳膊疼,挖了也就半小时,我右手心竟磨出了蚕豆大小的水泡。

我的汗水在流淌,想想煤矿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奉献,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很是敬重井下那些淳朴、善良、能吃苦的“光明使者”!无怪乎人们常说:“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当时,我想继续往里面看看,但安全员说:“远着呢,也没啥看头,而且越往里情况越复杂,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别进去了!”眺望巷道深处,我依稀觉得乌金在翻浪,心里也有股热浪在奔涌。

任务完成后,我们原路返回。在澡堂洗澡时,我总觉得全身都藏着煤灰,怎么也清洗不干净,可我觉得心灵净化了好多。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